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就是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理论与管理经验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城市中的可建设用地所剩无几,城市建设正在从“增量”发展迈入“存量”更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再一次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显得非常必要。美国1950年代末开始的城市更新运动是美国城市发展史上的转折点,促使当时美国规划体制进行多项重大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容积率”的提出与容积率管理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容积率管理制度。相比较之下,由于“容积率”指标在我国规划体系中引入与应用时间较短,因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管理都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本文即以美国容积率管理体系中的调控技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技术发展的系统化趋势,建构技术的体系框架,提炼可以用于推广的容积率调控技术产生和发展条件,旨在健全我国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机制,为我国容积率的控制与调整方法改革提供参考。本文围绕着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的发展与演化展开,遵循“认识技术-分析技术-总结技术-应用技术”的研究思路。首先,以认识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及技术的发展历程为研究起点。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是一种传统区划控制基础上发展出的容积率调整方法,以容积率的市场流通为主要操作途径,通过容积率红利、容积率转移、容积率转让、容积率储存四种调控方法,来实现“存量”发展地区的空间优化配置。发展按照时间脉络,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的可划分为1960年代以前的容积率调控技术产生期、1960-1970年代高密度建设环境下的容积率调控技术探索期、1970-1980年代历史文化复兴条件下的容积率调控技术融合期、1980-至今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容积率调控技术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其次,在认识容积率调控技术的基础上,从空间范围、技术本身、控制框架、管理框架四个方面对容积率调控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控技术表现出层级化、复杂化、独立化、综合化的趋势,符合系统论中一个完整系统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因而得出本文的结论之一,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从个案到系统的演变过程。再次,构建容积率调控技术的体系框架,阐明体系框架的基本结构是由基本技术元素与技术之间的秩序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对美国容积率调控技术体系的实施进行综合评价,归纳出可进行推广的条件,即只有符合市场经济、公私合作、容积率可以流通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建立容积率调控技术体系,只有具备持续的市场需求、适合的实施计划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才能良好运作技术体系,作为本文的结论之二。最后,通过我国基础实施环境与以上推广条件的对比,提出我国城市适合应用容积率调控技术的地区近期集中于需要进行更新与改造的“存量”发展地区,作为本文的结论之三。并以深圳市城中村为例,通过分析现阶段城中村改造困境,从近期与远期两个层面提出在城中村改造中实施容积率调控技术的应用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