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偿献血的发展历程看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前景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j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交换,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始终活跃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时代怎样进步,社会交换一直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现今无偿献血的发展已经成功的由有偿献血模式转变为无偿献血的模式,也就是由经济交换转变为社会交换,无偿献血的社会交换模式已经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中国的器官捐赠事业虽然也走过了几十年,却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器官买卖的现象时有发生,器官捐赠面临着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器官捐赠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借鉴无偿献血事业的成功经验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社会交换的理论为依据,从无偿献血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器官捐赠事业已经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下不停的被向前推进,器官移植过程中的供需矛盾已经不断地加大。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还没有健全和完善,人们对于器官捐赠的了解和社会对于器官捐赠的宣传还远远不够,相应的激励机制也不完备。因此,就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中国器官捐赠的发展需要社会交换以其丰富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支撑,实现由经济交换到社会交换的转变。(2)中国无偿献血事业的成功经验为器官捐赠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使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首先对中国无偿献血的发展历程、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以其成功的发展经验来指导器官捐赠的发展,使本文所得出的结论更加的具有说服力。(3)器官捐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解决器官的供需矛盾刻不容缓。以无偿献血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来指导中国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法和二次分析法。通过研究、分析中国无偿献血的发展历程,得出无偿献血成功发展的经验,与中国的器官捐赠发展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前景;研究分析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无偿献血及器官捐赠的资料、法律法规等,并针对本文进行重新的研究与分析,以保证所得出的结论有正确的数据、资料、法律法规的支撑。本文首先对无偿献血的发展进行分析,从它的发展历程开始,研究分析无偿献血事业成功发展的相关经验。从而对比、指导中国器官捐赠的发展,找出适合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之路。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中国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前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社会交换对于中国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来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在社会交换的思想基础下,中国器官捐赠事业才能实现健康稳步的发展。(2)中国的器官捐赠事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它今后的发展还需借鉴无偿献血工作的成功经验,需要社会交换的思想进行指导。器官捐赠的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器官捐赠的发展离不开固定的组织,器官捐赠的发展离不开激励的作用,器官捐赠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交换理论、思想的指导。本文虽然是通过无偿献血的发展之路来研究器官捐赠,但并不意味着器官捐赠事业要一味的对其进行模仿,器官捐赠事业还应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但本文所提出的法律、组织、激励等各方面的基本条件还应该予以满足。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比、分析,使得本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受经济增长放缓影响,工业用电需求持续低迷,发电量逐年在降低,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江西神华九江电厂新建工程2×1052 MW机组,需降低运营成本,适应未来低利用小时的各种情
精准扶贫的相关重要论述是精准扶贫方略的重要内容。精准扶贫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脱贫攻坚实践相结合的最新重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行政府执政的理念。它是我国政府面对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急剧变化,对政府管理理念与执政模式进行的一次大胆探索。作为符合历史潮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不仅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是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本课题研究拟从“有效教学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存在着合作能力不强、团队意识不高的共同缺陷,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分工细化,团队合作要求较高的社会现实。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我们过去
国土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规划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对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本文就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对其中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不缺乏知识,尤其不缺乏静态知识。《C#程序设计》有各种书籍、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有简单的C#基础知识,也有复杂的案例代码。这些静态知识极其丰富,但高
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宽带薪酬,是盛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种薪酬管理模式,匹配于组织结构扁平化、绩效导向、能力导向等管理模式。它的突出优势就是通过减少薪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