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是人类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言教学也不能缺少口语教学。口语的表达通常与感知形式的直接判断相联系,口语的心理过程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口语的理解是在瞬息之间立刻实现的。没有直接的外语思维,对外语口语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与直接判断相联系的外语口语表达也就无法进行。口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在短时间内把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这就迫使学生不通过母语思维而直接用外语思维,逐渐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口语对其它的语言技能也有较高的要求,口语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运用所学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篇结构,按一定的节奏,语调和正确发音来口头表达思想的技能。社会的发展也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和口语测试提出了强烈的呼声。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2004年一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试行)》,提出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很显然,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听说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要促进口语教学,设置合理的口语考试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语言学家Arthur Hughes(1989,2)把二者的关系定义为“伙伴关系”(partnership)。Heaten(1988)认为“口语考试会对考前的教学产生很好的反拨作用。”国内学者也对口语测试对口语教学的反拨作用作了深入研究和精辟论述,由此,在新的形势下,各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有口不能言,有耳不能听”的尴尬局面。本文以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大学英语口语成绩测试的质量标准问题。作者通过调查问卷及采访的形式对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抽样调查,并利用电脑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对象为辽宁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102名2005级本科生和担任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老师。学生对象参加调查问卷,就作者给出的20个问题客观地给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象分别参加了调查问卷和采访,就作者提出的23个问题客观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采访中,作者详细地将本文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咨询。调查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口语成绩测试的质量并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标准。本文主要从两大方面论述其所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在试题的设计上,作者的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口试的项目单一,未达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项目;不同学期的口试项目并未出现科学的难度上的梯度。另一方面,在口试的执行过程中,作者的调查结果包括:考试的考官一般只有一人,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考官即考生平时的听说老师;评分多采用直接法;考前考官并不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考官的评分细则不够详细。作为一种成绩测试,口试的目的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教材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同时,口语测试又是一种诊断性测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诊断,其目的是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以对其进行改进;另外,随着交际性测试的发展,对测试的真实性、交际性都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单一的项目,没有难度递进的项目以及缺乏交际性和真实性的项目无法全面测试出考生的学习成效及实际口语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题的效度是难以保证的,从而导致了测试的质量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作为一种主观性测试,如果考官只是考生平时的任课老师,评分的结果是不可靠的;此外,详细地评分细则及缺乏严格的培训,这都会使测试的信度大打折扣。综上所述,作者在调查分析后,提出了保证大学英语口语成绩测试质量的建议。通过调查采访后,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些建议是可行有效的。建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口试设计上,项目要多样化,呈现出难度的增加并要保证项目的真实性和交际性;第二,在口试过程中,要选用受过培训的考官,更重要的是要有详细的评分细则。通过这两方面,提高口试的质量,使口试更好地服务教学,给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