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Bt基因的遗传效应及定位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通过田间试验、抗性鉴定、转基因抗虫品种(系)与原始受体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分析等手段对不同来源的转基因抗虫品种(系)Bt基因的遗传效应、抗虫性与丰产性相互关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不同来源的转基因抗虫品种和推广品种鄂荆1号,鄂抗3号植株的不同组织进行了抗虫性鉴定,转基因抗虫品种均表现高抗虫性,不同组织的抗虫性有所差异,依次为叶>苞>叶>蕾>花.2.利用284份探针对泗3Bt和原始受体品种泗棉3号之间进行RFLP分析,发现了PAR4-34,PGH639,PGH663,PXP2-75,PAR931等5个多态性位点.3.对一套4×3半双列杂交组合以及2对近等基因系组合的遗传分析和抗虫性鉴定发现,杂交组合在没有Bt基因存在的情况下,Bt基因的引入对于杂交组合的抗虫性增强和产量增加有显著作用.4.对6个F<,2>群体的单株抗虫性与其20个不同的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发现,6个群体中抗虫性与烂铃率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系数为-0.2000以上,抗虫性的最直接表现为烂铃数减少.5.对3个不同来源转基因抗虫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验,3个转基因抗虫品种(系)中的Bt基因抗感分离比例相同.泗3Bt、美国抗虫棉与不同的推广品种杂交F<,2>代群体中抗感分离比例为3:1,符合1对基因分离规律.6.对5个不同来源转基因抗虫/感虫品种(系)Bt基因的插入区域进行结构分析发现,Bt基因的上游携带有质粒载体片段.7.利用284份RFLP探计,1对Inter-SSR引物,5对SSR引物和14个RAPD引物对S3Bt×Ejing-1杂交得到的F<,2>分离群体152个单株进行分析,构建1张总长度为1275.5cM,覆盖棉花基因组总长度的25.5﹪左右的棉花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最后,基于对本研究的一些结果和对抗虫育种及相关研究的理解,提出了解决昆虫耐性的一些策略,同时对棉花图谱的构建和运用于相关研究和生产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其他文献
该研究用花粉管途径首次将新疆赖草DNA导入普通小麦.在以春小麦培品系761为受体的转化后代第3代群体中发现1个大穗晚熟变异株和1个密穗极晚熟变异株;在以新春2号为受体的转化
青枯病是中国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研究玉米对青枯病抗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该研究首次对生理生化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分子水平的抗性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细胞质雄性不育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是当前杂交水稻生产中利用的主要类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核基因控制的育性恢复是广泛应用于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遗传
服务性报道在我国的崛起,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服务性报道的发展,是以四化建设和广大群众的需要为前提。四化建设有什么样的需要,广大群众有什么样的需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因素的影响,为了适应逆境条件,植物已经进化出一套复杂的、综合的调控系统,在此系统中WRKY转录因子家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
以杂交棉新品种农杂62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施N量对棉铃形成时空分布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 播期、密度、施N量对杂交棉“农杂62”成铃时间分布的影响表现为:伏前桃在总铃数中所占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略有增加,施N过多或过少均减少伏前桃比例;秋桃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增加,随密度增大而减少,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伏桃在总铃数中所占比例最大,平均为62%。 2
四倍体小麦(AABB,2n=4x=28)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学变化,极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抗虫抗病、耐盐碱等理想的农艺性状,被广泛用作小麦育种种质资源,然而人工选择和自然作用
新发现的几种苎麻雌性不育苎麻在育性和光敏感上表现不一致,由于雌性不育但雄性可育,可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培育无籽苎麻,为无籽苎麻的培育提供了很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这几种雌性不育的雌花进行形态解剖学的观察,从解剖学水平上观察雌花败育的时期及败育时的细胞形态,为雌性不育的无籽育种打下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不同苎麻雌性不育材料表现败育的部位及时期均不一致。PFS为花芽分化期的花被形成到心皮
该研究通过将粒色泽不同遗传标记材料的花粉混合授予同一母本果穗的方式,在一个果穗上产生自交和不同基因型的杂交籽粒,从而在环境接近的条件下进行杂交和自交的比较,对籽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