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岭南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WICHS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大相岭南坡1982年MSS卫片和2006年ASTER卫片,在ArcGIS9.0平台上,采用目视解译、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多方法相结合解译研究区两期土地利用/覆被情况,并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指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不同地形因子下土地利用/覆被统计特征;同时,结合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和2006年研究区土壤样品化验分析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土壤养分(SOM、STN、SAN、STP、SAP、SAK)总体变异特征,重点探讨了旱地转化为果园、旱地转化为有林地两种研究区典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演变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异特性。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24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各个地类之间相互转换频繁,土地利用/覆被基本变化特征表现为果园、有林地、水田、居民点面积增加,分别增加6415.41 hm2、3580.72 hm2、1154.14 hm2、556.00 hm2、30.78 hm2;旱地、灌木林和荒草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5403.76 hm2、3886.26 hm2、2447.02 hm2。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关指标表明,区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除河流和旱地外,其余均是处于强级别范围内;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7.99,属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型;1982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为244.43和253.81,均处于中等利用程度水平。(2)通过研究区转移矩阵的计算分析表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时空保持不变的面积为35246.49hm2,占总面积的57.61%;水田、旱地、荒草地属于转出和转入均相对较为频繁的地类;果园属于转入面积较大地类,转入地类也相对复杂频繁;有林地属于转入面积较大地类;灌木林属于转入转出面积均相对较大地类,转入地类简单,转出地类复杂。地形因子分异特征表明,不同时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对海拔的响应特征基本一致;坡度分级面积比例在不同时期差异较小,在各个坡度级别上差异也不明显,而单一土地利用/覆被与坡度相关性较强;在不同坡向上土地利用/覆被在两个时期内转换较少,各地类面积比例均集中分布在阴坡和半阳坡。(3)1982年和2006年样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土壤(0~20cm)有机质平均含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北部、西南部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高,2006年所有土地利用/覆被的有机质含量水平均有提高;区域内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变化不明显,在地理分布趋势上较为一致,各土地利用/覆被方式下果园、有林地、灌木林的全氮含量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变化较小;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较小,仅增长了0.02g kg-1,土壤速效磷变化较大,增加了4.09mg kg-1,两者地理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土壤速效钾有显著的增加,增量达到36.31mg kg-1,其地理变化趋势和速效磷在南北方向上变化一致。(4)旱地转化为果园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23.4g kg-1增加28.0g kg-1;全氮随着恢复年限增加下降程度减弱,土壤碱解氮含量(除样点69)平均下降了20.41%;全磷和速效磷平均值分别提高了0.050g kg-1和9.0mg kg-1;土壤速效钾响应较为敏感,总体增加了56.84%。旱地转化为有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提高了57.09%;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分别提高了57.13%和70.36%;土壤速效钾含量比较接近,但总体含量还是上升的。
其他文献
如何讲好广告创意这门课?本文作者总结了一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从上好第一课,构筑广告学的理想殿堂,引导学生课堂实践,灵活穿插多媒体教学实例等几个方面做了论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