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人们对天地、山川和祖先的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古人借助这些祭祀,与神祗进行所谓的“交流”。人们对水神的信仰和祭祀由来已久,而济水作为古代四渎之一,对我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济水的信仰与祭祀亦是根植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里的传统宗教形式之一,掌管济水的神灵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百姓的顶礼膜拜。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济水水神的信仰与祭祀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大大小小变化的背后,映射的是社会环境以及群众心理的变迁。结合文献材料、碑记石刻等,从对古代济水水神信仰与祭祀的渊源入手,探讨对济水水神信仰与祭祀的演变历程,并对其原因与特征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与分析。 从《禹贡》记载可见,济水流量丰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济水逐渐枯竭,河道日益淤塞,然而统治阶级与百姓对济水的信仰与祭祀却有增无减,从社会生活、国家政权建设以及精神和认知层面来看,统治阶级祭祀济水为的是谋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祭祀济水为的是驱凶避邪,灾祸不作。 而济水作为一条古老的水系,周代已被列为封禅的对象,从隋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开始,对济水的加封逐步升级。从官方对济水水神信仰的隆重形式,体现出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威严;相对而言,民间对济水水神信仰形式却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不失对济水水神虔诚的信仰。另一方面,古人对济水水神信仰的最高体现便是对济渎庙的重建与扩修,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建,应运而盛。 在秦统一以前,由于社会的动荡对于四渎的祭祀没有固定下来,时有兴废,在秦统一以后,对四渎的祭祀固定了下来并修建了专门的祠庙,自汉代起,朝廷开始派遣重要的官员定期祭祀济水。隋唐以后,济水逐渐衰微,尤其是济水下游,由于泥沙淤积,大多数河段断流,但是人们对济水的祭祀规格却日渐提高。而对济水水神祭祀的礼仪自周代早期就有了严格的章程,随后日渐完善,历代沿袭,成为一套固定化、程式化的制度范式。除了皇家祭祀,对济水的祭祀活动还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丰富的祈雨仪式。 作为对众多神灵崇拜的一种,人们对古代济水水神信仰与祭祀,必然有其特有的原因与特征,而对济水水神信仰与祭祀的原因与特征,也折射出中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对神灵信仰的普遍原因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