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我国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依据同心圆扩大法与环境扩展模式、学科结构模式、围绕“三个中心”的社会科结构类型理论等,本文从内容建构思路及标准的差异、主题轴的差异、课程内容建构理论依据的差异三个方面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201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分别简称为“课标(一)”、“课标(二)”、“上海课标”和“2011版课标”)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首先,在课程内容建构的思路及标准上,不同课标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次,“课标(一)”、“课标(二)”和“2011版课标”都有各自的主题轴,但主题轴的数量和内容有很大差异,由于上海的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是12年一贯“合—分—合”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较前文提到的三大课标明显不同,内容标准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性,因此不存在类似上述三大课标的主题轴,但在九年级开设的社会课程中存在九大主题轴。第三,从课程内容建构理论上看,“课标(一)”内容建构遵循了“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家乡)——区域(国家)——世界的顺序,遵循了学生生活环境扩大的逻辑和同心圆扩大规律;“课标(二)”能体现出汉纳环境扩展模式,但在空间基础上增加了时间维度,在时空基础上融合人类活动的方法也不同;“上海课标”内容标准体现出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的特点;而“2011版课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社会问题为中心来构建课程内容。综合对学生、教师调查并借鉴美国社会科的先进经验,本文认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内容建构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是实现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课程内容建构的一体化设计。二是以主题轴建构方式为主,融合其他的课程建构方式。三是进一步加强《历史与社会》课程整体建构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初中生进行公民教育,不断拓展《历史与社会》课程载体;进一步完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