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RS.1BL易位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地域稳定性的影响及其QTL定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cj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生态地域的稳定性,创制了由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小麦品种川农17和非1RS.1BL易位的小麦品种绵阳11杂交的重组自交系(RIL)。将该RIL群体同时种植于四川和河南两个不同的生态区。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1RS.1BL易位染色体的鉴定;同时分析了该重组自交系种植于四川和河南两个不同生态区时,1RS.1BL易位对小麦降落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的影响;此外,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该小麦RIL群体的遗传图谱,采用复合区间分析法,对小麦品质指标中的SDS沉淀值、降落值、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进行QTL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该RIL群体176个株系中检测出53个含有1RS/1BL易位染色体的株系,1RS.1BL易位株系占的比例为30.11%。2.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存在对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均有显著的负效应,在北方麦区的负效应比南方麦区更大,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2.降落值在不同的小麦生态区对1RS.1BL的存在显示了不同的反应,导致RIL群体中不同株系的品质特性在不同小麦生态区之间的稳定性降低。降落值在南方麦区的表现显著地低于北方麦区,部分地掩盖了1RS.1BL在南方麦区的品质效应。稳定时间在不同地域间显示了不稳定,指出稳定时间的选择存在更多的变数。但是,这些品质特性在不同株系组中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指出无论在哪个株系组,都含有比较优质的株系存在,指出在不同的生态地域选育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的可能性。讨论了在不同小麦栽培生态区优质育种的方法问题。3.该重组自交系种植于四川时,对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麦的面筋相关指数中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与SDS-沉淀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品质指标都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SDS沉淀值与降落值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都与面团流变学相关指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小麦的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之间及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之间都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对该重组自交系的两个亲本川农17和绵阳11选用Xwmc,Xgwm,Barc三套SSR引物,共951对进行筛选,发现共有123对引物在两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差异,利用这些在两个亲本间表现出多态性引物,构建该重组自交系的遗传连锁图,发现分子标记分布于小麦的15条染色体上。遗传连锁图覆盖小麦基因组2446cM,分子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9.89cM。5.对小麦品质指标进行QTL定位分析:发现小麦的5A染色体上存在1个面筋指数QTL,解释了15%的表型变异;在3B和6B染色体上,分别存在1个SDS沉淀值QTL,各解释了36.5%的表型变异和29.95%的表型变异;在5D染色体上存在1个面团稳定时间的QTL,解释了14.3%的表型变异;在2D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干面筋含量QTL,共解释33%的表型变异。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是思想的艺术,是科学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也会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同时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发展与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为己任,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锻炼自己的语言技巧,具有清晰、简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使体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语言;体育语
周文
本研究以采集于重庆、广西、湖南等地的野生或栽培黄花蒿种子或幼苗的72份种质为试验材料,同时在广西靖西县新靖镇那唐村和广西药用植物园(南宁)的种质圃种植。分别于黄花蒿的孕蕾期测定各种质的青蒿素含量、经济产量,于收获期观测了黄花蒿的株高、茎基粗、冠幅、节间距等生物学特性,同时测定了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不同干燥方法的青蒿素含量。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黄花蒿生物学特性的观测,结果表明:黄花蒿单株间的生育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是麦类作物种子胚乳中重要的贮藏蛋白之一,其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着小麦面粉的加工品质。高分子谷蛋白基因的组成和种类是小麦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普通小麦
背景: 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Cs)是周围神经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细胞,神经损伤后它对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比较公认的种子细胞。然而SCs存在不足,如:自体来源的
马尾松林作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面积已超过200万hm2,但大面的马尾松纯林带来了地力衰退、病虫害集中暴发以及地上/地下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制约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病菌(Ergsiphe gre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世界性专性寄生真菌病害,在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小麦生产中危害日趋严重。培育抗性品种是控制白粉病的有效途径。来自于小麦近缘物种簇毛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对白粉病抗性强、抗谱广,已经作为我国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新一代抗源广泛利用。鉴定Pm21基因发挥抗病作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录因子、信号传导途径和重要防卫反应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