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垒球队是一只辉煌成绩的队伍,1976年到2003年曾多次获得全国垒球比赛冠军20次,其中5次是全运会冠军。队伍中大部分队员和教练员曾经多次入选过不同时期的国家队,国家队多以北京籍运动员为主组成。然而,随着我国不断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传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北京市的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直接导致了2004年后北京垒球运动水平逐渐走向低谷。加强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北京市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发现和解决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但可以为北京市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而且可以为北京市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提供现实指导,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北京市(11—15岁)垒球运动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逻辑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北京市(11—15岁)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单位包括体校和普通中学两种类型,体校多采用“三集中”管理方式、普通中学多采用“一集中”管理方式;体校教练员全部具备专业运动经历,年龄普遍高于中学教练员但学历层次低于中学教练员,体校教练员职称以高级和中级为主、中学教练员的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分布在海淀区、丰台区、西城区、石景山区、朝阳区等五个城区,总量约300人,96.0%为11—15岁年龄段,中学运动员比体校的运动员训练态度好;60.0%的体校和54.5%的中学采用“经验为主、结合指标”的方式进行选材;体校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每次课训练时间及全年参加比赛的次数均高于中学运动员;中学运动员每天的课内、课外学习时间多于体校运动员,中学运动员家长也比体校运动员家长更重视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成绩;普通中学运动员的未来出路较体校运动员更为乐观。2.北京市(11—15岁)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体育系统形式下培养方式比较单一;体校中学教练自身素质不完善,存在着学历和运动经历的不完善;运动员学训矛盾之间的突出,青少年文化课学习常受到训练的影响;北京垒球后备人才的中学场地和运动器材,不能满足训练要求;学生家长担心运动员未来的发展;运动员选材缺乏科学系统的机制;是目前北京市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3.政府部门对后备人才培养单位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改革;加强体校和中学之间的合作,开设教练员进修班,扩充教练员的知识储备;“教体结合”应该逐渐推进,建立“一条龙”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学训矛盾;借鉴国外的运营经验,拓宽垒球运动经费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目前北京市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