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发展进入21世纪,资源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全国第三大城市广州,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广州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正在逐渐丧失,一方面“国际式”地标建筑泛滥,导致对流行建筑形式的盲从;另一方面,广州的近代历史建筑因保护不足而日渐式微。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曾有一批国外建筑师针对广州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实践,建造了许多使人耳目一新的广州近代外廊式建筑。因适应广州的气候和有较好的多功能适应性,近代外廊式建筑曾主导广州的沿江两岸,沙面岛,连广州本地人也争相效仿。如果我们要在经济和文化全球趋同化的背景下寻求城市和建筑的地域主义,就很有必要考察一下广州近代外廊式建筑。这对我们探索具有岭南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道路,寻求岭南建筑发展的独特模式都有着一定的现实和指导意义。本文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对广州近代外廊式建筑的外廊热缓冲空间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使用比较分析法,针对外廊热缓冲空间分别用于东南西三个朝向时、不同廊宽的分别进行对比,对一定廊宽的外廊的热缓冲适用性进行评价;分别从室内采光、防太阳辐射、通风、温度、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方位的对外廊热缓冲空间进行定量的评价。通过分析和比较,发现各向外廊在全阴天情况下,对室内深处的采光情况均有一定的影响,但总的采光照度可以满足规范的要求,能有效防止眩光,并且随廊宽增大进一步提高了采光均匀度。在太阳辐射方面,外廊的防辐射能力较好,并且能够满足夏季和冬季对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要求。在室内温度方面,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室温会较不设外廊房间低,且室温会随廊宽增大进一步降低。通过对采光、遮阳及室温的综合分析,可以说外廊热缓冲空间在各方面都能满足使用需求,但由于广州地区多暴雨,虽然在防辐射方面是非常优异的,开敞式还是不利于防雨,且不作为必要走道时,其经济性有待改善。对此,我们要肯定其优点,发现其不足,进而明确岭南建筑防热的方向,引起人们对岭南现代建筑前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