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是江南经济跻身全国领先地位、率先形成较完整的区域市场体系的关键时期。江南市镇在宋代大量出现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唐代时普遍意义的以草市为代表的乡村中心地渐变为宋代遍布江南的作为市场体系起点的市镇,小市—→草市—→镇—→县的集镇发展轨迹出现在一些持续繁荣的地区,镇作为节点在遍布乡村的小市中间崛起、壮大,成为新的辐射点,它们的介入有效抑制了政治、经济“控制递减规律”发挥作用,使江南中心地层级体系更加细密,形态更加丰富。绪论部分借用中心地理论界定了本文将用到的术语,并借用区域研究理论界定了宋代“江南”的定义以利于进一步研究。论文第一部分运用区域发展理论中的历史经验理论、中心地理论(Walter.Christaller,August Losch)等理论体系的部分分析方法对江南市镇得以持续发展的条件进行研究,认为宋代江南农民“兼业”增多使专业经济区出现,促成了作为收集本地区产品向外发运的端点的专业市镇及连通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交通线上的转运中心的商道市镇的发展;发达的交通网亦起到同样作用。州县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共荣,而宗教亦在某种程度上对市镇经济产生一些影响。第二部分运用区位理论及地理信息分析系统(GIS)对常熟县的个案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大致推测了宋代江南市镇的分布规律,初步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水平在中心地体系化的过程中还只是起始阶段。最后,通过借鉴城市系统控制理论及城市社会学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市镇对于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意义,发现市镇在国家与乡村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同时起着中介与屏障的作用,在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中则起到桥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