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现代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学代言人。二战以后,由于普遍存在的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被空前的荒谬感和幻灭感所笼罩。面对危机和重压,人们不禁对自己本身的存在产生了疑惑。索尔·贝娄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考人生的方法,以人的处境与命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命运为关注的中心,创造出一系列倍受挫折,精神烦躁,“晃来晃去”的受害者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于1964年发表的第六部小说《赫索格》很长时间以来是文学评论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该书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它的情节并不复杂,对话也不多,主要是运用内心独白和心理分析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赫索格》着重描写的虽然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受难,而不是外在世界的现象,但是作者运用的是一种展示内心和展示处境相结合的自叙方式,使读者得以同时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置身的现时世界。正如贝娄曾经说过的那样:“不可避免的个人混乱,也是社会悲剧的写照。”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概括了贝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简单介绍了《赫索格》的基本内容以及它在评论界引起的各种争议。本文提出了追寻自由这一永恒的主题,而渴求自由恰好与现代人不懈的追求和奋斗有着内在的关联。 第一章阐述了二战之后盛极一时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它对索尔·贝娄创作的影响。贝娄二战后开始崭露头角,当时正是存在主义思想风靡美国哲学界和文学界的时候,作为关注人类命运的作家之一,索尔·贝娄自然也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赫索格在家庭方面和学术方面所感受到的苦闷和迷惘。论文认为,出于对自由的不完整的理解,赫索格在现实生活方面经常感到焦虑和力不从心,所以他渴望获得宁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