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开篇介绍了上海市的体育场馆在解放前期、解放后期的发展状况,90年代适逢八
届全运会的挈机,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设施、学校体育建筑得到很大的发展,其建设规模、
数量、质量达到历史的最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上海符合举
办奥运会和世界单项锦标赛的体育场馆更是所剩无几。因而,首先从总体规划所实施的战略
目标确立三个体育中心为重点的布局方案,进而又提出上海体育场馆的发展方向:行为模式
的转化走向设施的群众化,体育应普及到学校、厂矿、企事业、居住及家庭;功能复合化的
组合。
上海的体育场馆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资建设模式,在承建方式上呈现了
多元化的局面。建筑造型的设计应从体形设计、结构形态、体量与环境、建筑个性的创造几
个方面入手,塑造和谐的城市空间。体育设施的发展既应追求经济利益,也应兼顾社会效益。
把体育作为产业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推进体育改革、转化机制、增强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材料的使用、新结构的出现,尤其是膜结构的应用,为上海体育建筑的
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关于体育场的设计分别从场地设计、视线设计、疏散设计、体育场的其他设计等几个
方面详细地分析。体育馆的设计就其人流组织、比赛厅场地选型、视线设计、辅助房间的设
计展开论述。由于游泳馆的设计规范尚不完善,对游泳馆的理论研究未成系统,因此,着重
从游泳馆研究的意义、游泳馆的工艺设计、泳池的设计、典型实例的分析、游泳馆的多功能
使用、游泳馆的设计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对其发展状况作一些探讨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