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絮凝浮选是回收微细粒赤铁矿的有效方法,虽然微细粒赤铁矿絮凝工艺已有系统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成果,但絮凝作用形成的絮凝体与真实颗粒的差异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絮凝体形态学特征的研究较为少见。为了更好地探究赤铁矿絮凝过程中絮凝体形态特征及演化规律,对赤铁矿絮凝体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试验以分形维数为指标,在35μm~40μm粒径范围内,开展不同絮凝条件对絮凝体二维形态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絮凝药剂用量、搅拌转速、p H值对絮凝体形态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絮凝药剂用量25mg/L,搅拌转速850r/min,p H为6.8时,絮凝体的粒径为38.14μm,密度为3.87g/cm3,孔隙率为12.69%,分形维数最大为2.06。为了更好的研究絮凝体的形态特征,在絮凝体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利用Arc GIS软件将絮凝体三维立体显示,并同时计算处理得到絮凝体三维形态特征,在最优条件下求得絮凝体的三维孔隙率为38.92%,絮凝体三维分形维数最大为2.35。结果表明,三维孔隙率和三维分形维数均比二维计算数据要高,孔隙率相差最大16.85%,分形维数相差最大0.69。矿物絮凝体三维可视化,所获得的分形维数和孔隙率更能真实反映絮凝体的形态特征。通过对絮凝体形态演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初期系统中主要发生的是小颗粒及小絮凝体之间的碰撞;在絮凝的后期阶段主要发生的是絮凝体与絮凝体间的碰撞。絮凝体的最佳分形结构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絮凝体在整个絮凝过程中从疏松多孔逐步演变过渡到密实近“球形”结构,分维逐渐上升。絮凝体在絮凝药剂用量25mg/L,搅拌转速850r/min,絮凝时间为T=180s,p H=6.8,温度22℃下,球状絮凝体所占的比例达50.98%。之后又开始变得疏松多孔,发生破碎重组,分形维数降低。通过对絮凝体形态特征及分形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揭示了影响赤铁矿絮凝体形态特征的关键因子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为指导工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图54幅;表15个;参7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