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位于青海省兴海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地处颚拉山造山带南部,位于NNW向温泉-瓦洪山断裂构造带的东南端,在平面上处于EW向构造带、NNW构造带和NE向构造带,三条大型构造带相交处,颚拉山岩浆岩带在的西部,主要分布中酸性、酸性侵入岩,发育三叠纪陆相火山岩和含火山岩的复理石建造且发育火山机构的河卡山前陆逆冲断带,整体位于NNW向的温泉断裂的东部。由此组成了鄂拉山多金属成矿带。研究区的赋矿地层条件主要是一套陆相火山岩,它是研究区的赋矿围岩,主要岩性为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岩、石英安山岩、英安质凝灰熔岩、流纹岩和流纹质火山角砾集块等。鄂拉山口矿区的构造是以NW—NNW向为主导,NE向断裂构造和SN向断裂构造,以及少量近EW向断裂构造还有在虎达破火山口周边临近范围内发育的一系列放射状断裂构造相配合的构造。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成矿年龄在中-晚三叠世,与赋矿地层时代基本相同。本次研究工作对鄂拉山口地区的鄂拉山组安山质凝灰岩和花岗斑岩进行了U-Pb年代学地球化学测试。安山质凝灰岩(255.2Ma)测试结果说明鄂拉山组主体喷发时代为晚三叠世;而花岗斑岩(245.3Ma)的测试结果则限定了鄂拉山组下部的沉积年龄。结合二者年龄,推测成矿发生在早三叠世之后,可能与区域上牦牛沟铜金矿辉钼矿及什多龙铅锌矿的形成时代相近,为中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两种岩石样品的主量元素特征均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且MgO、TiO2含量均较低,体现了钾玄岩系列的特点;两种岩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具有较为统一的变化趋势,主体变化范围较小,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特征。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具有一定的负Eu异常,将样品投入构造背景判别图解中,绝大多数样品落入火山弧构造环境区内,暗示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相关。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主要研究区为H2-1区,区内划分出三个矿带共圈定32条矿体,其矿带分布与土壤异常、激电异常较吻合。确定主矿体为M7、M8矿体,另外8条矿体亦较具规模,其中的M4、M5、M6、M8、M9、M10等6条矿体伴有低品位矿,其工业矿与低品位矿之间呈自然渐变过渡变化。矿体的主要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各矿体规模不一,长度、宽度、厚度和品位变化较大,矿体走向北北西,倾向南西,除M7、M8、M9矿体地表探槽有揭露外,其余矿体为隐伏矿体。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赋矿岩性为安山质凝灰岩。矿区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结核状构造等。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晶结构,自形晶结构,骸晶—筛孔状结构等结构。矿石矿物种类包括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铜蓝等;脉石矿物石英为主,其次为方解石,含少量绢云母、绿泥石、高岭土。矿石的蚀变常见有硅化、碳酸盐化、绿帘石化、少量发育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分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20℃-250℃之间,盐度介于1%-11%(NaCl eqv)之间;含CO2三相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介于190℃-260℃之间,盐度介于1%-5%(NaCl eqv)之间,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的特征;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介于大气水和岩浆水之间,可能为二者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深源岩浆硫是主要来源,同时硫同位素的数值较大,推测可能存在多源硫的混入。根据对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进行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鄂拉山口银铅锌矿床是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低温低盐度的热液脉型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