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镍表面功能膜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uhegu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了复合电沉积的方法,在海绵镍表面电沉积Ni-纳米TiO2复合膜层,通过正交实验找到最佳的复合电沉积工艺参数,制备出了性能良好的Ni-纳米TiO2复合膜层。用甲基橙模拟废水,研究了所制备的复合膜层的光催化性能,分析了海绵镍的孔隙密度、甲基橙溶液的pH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分散后电镀液中TiO2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形状,使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检测膜层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物相。利用铂钴比色法,通过哈纳HI83200多参数离子浓度测定仪测量甲基橙溶液的铂钻色度减小量研究样品的光催化特性。使用Zennium电化学工作站测定复合电沉积过程中的循环伏安曲线、计时电流曲线以及电镀液的开路电位变化。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对镍的复合电沉积过程初期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用所优选出的工艺制备的膜层表面较均匀的分散着纳米TiO2颗粒。光催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隙密度的增大,甲基橙溶液在紫外光照射12小时后色度减小量逐渐增加。这说明复合膜层的催化效率随着孔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甲基橙溶液的pH对复合膜层的催化有一定的影响,中性溶液下的光催化效率最低。随着pH的增大或减小,复合膜层的光催化效率都会越来越高。但整体来说差别不大,说明复合膜层能够应用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之中。镍在海绵镍表面的电沉积初期形核遵循Scharifker-Hills模型,其中镍的电沉积初期形核过程趋近于连续形核机制。加入TiO2纳米颗粒后的复合电沉积初期形核趋近于瞬时形核机制,并且随着电镀液中TiO2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电化学分析的结果说明,随着TiO2纳米颗粒的浓度增加,复合电沉积的电流随之升高,镍的形核位点增多,从而促进了镍的形核。
其他文献
从神话意象上考察,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形象渊源于斯拉夫神话的水仙女.这一神话意象后来流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主要民族中并借助置换变形衍生出近现代欧
推动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紧迫性工资收入是职工最核心的经济利益,也是工会维权的重点。由于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降低成本,许多地方多年来职工工资增幅缓慢,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