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化异氟醚局部麻醉作用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intaozh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8%乳化异氟醚用于兔硬膜外腔的作用,以明确该药是否具有硬膜外麻醉作用。方法:(1)药理学观察:硬膜外腔成功置管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乳化异氟醚组、利多卡因组、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硬膜外腔注射8%乳化异氟醚1ml、1%利多卡因1ml、30%脂肪乳溶液1ml和生理盐水1ml。观察和监测用药前及用药后1、3、5、10、15、20、25、30分钟和之后每隔10分钟一次的皮肤感觉、躯体运动、意识以及耳动脉MAP等的变化,直至各项观察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后1小时为止。实验后两周持续观察动物硬膜外麻醉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2)组织病理学观察:硬膜外成功置管的成年雄性大鼠12只,随机分为乳化异氟醚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分别接受硬膜外腔注射8%乳化异氟醚1ml和生理盐水1ml。分别于给药后20分钟和给药后6小时分两批处死动物(每批每组各3只),去脊髓、神经根和神经节组织做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果:(1)药理学观察结果:硬膜外腔给药后乳化异氟醚组和利多卡因组均观察到了明确的硬膜外麻醉作用,而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未见任何麻醉阻滞作用;乳化异氟醚组和利多卡因组的皮肤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4±0.7min和1.3±0.5min、肢体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1.6±0.7min和1.7±0.8min、肢体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38±8min和34±10min,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乳化异氟醚组的皮肤感觉阻滞持续时间(68±13min)明显长于利多卡因组(49±13min)(P<0.01);实验过程中动物的意识评分均为正常(1分);给药后乳化异氟醚组和利多卡因组的MAP均有一过性下降,而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未见MAP明显下降;实验中所有动物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实验后两周内亦未见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织学观察结果:两组动物的脊髓、神经根及神经节的形态结构均表现正常,未发现明显病理性改变。结论:8%乳化异氟醚硬膜外腔给药可产生明确的、可逆性的硬膜外麻醉作用,并且不影响动物的意识状态,组织学上也是安全的。目的:建立大鼠尾部局部静脉麻醉动物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进行实验。先用24号静脉留置针在鼠尾中末段穿刺静脉并留置套管,然后用弹力驱血带从尾尖部向上驱血至尾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在此处绑扎弹力止血带后拆除驱血带即可注药观察。注药后拔去套管针,用UGO BASILE 7360型热辐射甩尾仪分别测试止血带下方和上方鼠尾部分的甩尾反应时间(tail flick latency,TFL)以反映镇痛作用,用52mm鳄鱼夹测试相应部位的夹尾反应以反映麻醉作用。观察时点根据实验目的确定,止血带上方鼠尾部分的测试结果用作自身对照。1、止血带时间对大鼠TFL和夹尾反应的影响观察: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止血带组和假止血带组,分别绑扎止血带但假止血带组止血带不加压。两组均不行静脉穿刺。观察比较上止血带后每隔10分钟的TFL和夹尾反应,直至60分钟为止。2、环境温度对上止血带后大鼠TFL和夹尾反应的影响观察:大鼠30只,随机分为37℃组、25℃组和15℃组,每组10只。三组均按前述标准操作方法驱血、上止血带,但不进行静脉穿刺。用水浴法保持止血带以下鼠尾部分的环境温度于37℃、25℃和15℃,观察比较止血带后10、20、30分钟的TFL和夹尾反应。3、最佳给药量的确定:大鼠10只,尾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驱血、上止血带后,分次注射0.5%利多卡因溶液10uL/次,分别记录并计算使鼠尾中、末三分之一交界处以及止血带下方1cm处夹尾反应消失时的累计用药量。4、药理学观察:合格大鼠30只,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尾静脉局部注射0.5%利多卡因0.5ml、0.25%布比卡因0.5ml和生理盐水0.5ml。注药10分钟后松止血带。观测并记录注药后1、3、5、10、15,20分钟和之后每隔10分钟一次的TFL以及夹尾反应情况(止血带上方和止血带下方),直至夹尾反应恢复阳性后60分钟终止夹尾测试、TFL<4秒后60分钟终止甩尾测试,但整个观察期不能少于120分钟。松止血带后同时观察动物是否出现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包括烦躁不安、惊厥、死亡等),实验后继续观察大鼠尾部皮肤情况2天。结果:1、止血带对大鼠TFL和夹尾反应影响的观察结果:随止血带时间的延长,止血带组动物的止血带下方TFL逐渐升高,前20分钟内TFL与基础值和假止血带组比较P>0.05,但30以后各时点的TFL与基础状态以及假止血带组比较均有显著的升高((P<0.01)。观察期间假止血带组的TFL没有明显的改变(与基础值比较P>0.05)。两组动物的止血带上方TFL在观察期间均未见明显改变,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期间两组动物各夹尾部位的夹尾反应均未见明显改变,均表现为阳性。2、环境温度变化对大鼠尾痛阈影响的观察结果:开始浸浴后,15℃组止血带下方TFL上升迅速,各时点与基础值及其它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25℃组和37℃组各时点的TFL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但与基础值相比,30分钟时的TFL明显升高(P<0.01),图3。各时点止血带上方TFL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图4。观察期间各组动物各夹尾部位的夹尾反应均未见改变(均表现为阳性)。3、最佳用药容量确定结果:动物的平均体重为229±17g;达到尾中、末三分之一交界处和止血带下方1cm处夹尾反应消失的用药容量分别为0.25±0.05ml和0.34±0.05ml。4、药理学观察结果:给药后利多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的镇痛作用起效时间均为1±0min;麻醉作用起效时间利多卡因组为1±0min、布比卡因组为1.4±O.8min(P>0.05);松开止血带后镇痛恢复时间利多卡因组为26±17min(10-60min),布比卡因组为56±22min(10-90min),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麻醉恢复时间利多卡因组为16±12min(5-40min)、布比卡因组为31±19min(20-70min),后者明显长于前者(P<0.01);各组止血带上方TFL和夹尾反应给药前后无明显改变;生理盐水组的未观察到任何麻醉和镇痛作用。松止血带后各组动物均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实验后两天的观察未发现尾部皮肤有颜色改变、溃疡以及坏死等现象。结论:该局部静脉麻醉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结果可靠等优点,可用于相关研究。但使用时应该注意止血带时间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目的:利用大鼠尾部局部静脉麻醉模型观察8%乳化异氟醚是否具有局部静脉麻醉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挥发性麻醉药的局部作用及其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乳化异氟醚组、利多卡因组、脂肪乳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先对大鼠尾部依次进行尾静脉穿刺置管、驱血、上止血带,然后按分组情况分别注入8%乳化异氟醚0.5ml、0.5%利多卡因0.5ml、30%脂肪乳注射液(Intralipid(?))0.5ml和生理盐水0.5ml。给药完毕后拔除静脉套管针,开始观察测试(给药后10分钟后松止血带)。用UGO BASILE 7360型热辐射甩尾仪测定大鼠用药前后的甩尾反应、用鳄鱼夹测试夹尾反应(阳性/阴性)。观测记录注药后1、3、5、10、15、20分钟和之后每隔10分钟一次的甩尾反应时间(tail flick latency,TFL)、夹尾反应和意识变化等情况,直至TFL恢复正常后60分钟,但整个观察期不能少于120分钟。测得的TFL数据换算为“最大效应百分比”(the percentageof maximum possible effect,%MPE)”,用以反映镇痛效果,计算公式为:%MPE=(给药后TFL-基础TFL)/(最长照射时间-基础TFL)×100%。通过甩尾试验计算确定以下观察终点:(1)镇痛起效时间:从给药开始到%MPE高达到50%的时间;(2)(松止血带后)镇痛作用持续时间:从松止血带开始到%MPE恢复至50%以下的时间:通过夹尾试验确定以下观察终点:(1)麻醉起效时间:从给药开始到止血带下方夹尾反应消失(阴性)的时间;(2)(松止血带后)麻醉作用持续时间:从松止血带开始到夹尾反应首次表现为阳性的时间。此外,观察实验后两天内鼠尾局部皮肤的改变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改变、溃疡和坏死等局部并发症。结果:止血带期间,乳化异氟醚组10只大鼠中有8只大鼠出现了局部麻醉作用(止血带远端夹尾反应阴性),而另外两只大鼠虽未出现局部麻醉作用但仍表现出了明显的局部镇痛作用(其止血带下方TFL的%MPE分别达到了68%和87%);利多卡因组10只大鼠均出现了局部麻醉作用。乳化异氟醚组和利多卡因组的镇痛作用起效时间均为1±0min,麻醉作用起效时间分别为1.5±0.9min(n=8)和1±0min(n=10),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28±14min(10-40min)和30±12min(10-50min),麻醉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15±9min(5-40min)和18±12min(5-50min),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药后脂肪乳组及生理盐水组未观察到任何麻醉和镇痛作用。实验过程中各组动物的意识状态均未见明显改变、止血带上方甩尾反应和夹尾反应亦未见改变。实验后所有动物的尾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两天的观察未见局部皮肤颜色的改变、未有溃疡和坏死情况出现。结论:8%乳化异氟醚可产生局部静脉镇痛和麻醉作用,其麻醉作用有效率为80%。目的:建立清醒大鼠尾神经阻滞麻醉的动物模型,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方法:(1)尾神经阻滞操作:将大鼠置于大鼠固定器内,尾部外露,在鼠尾根部及其下方4cm处分别扎上弹力止血带以防注射时药液向两端扩散。以26号注射针头连接1ml注射器在两止血带之间进行尾神经阻滞,紧贴尾侧静脉沟上缘向尾根方向进针,针体与尾长轴呈45度夹角并指向尾中心轴,进针3-5mm左右即可抵达尾椎棘突侧面骨质,回抽无血后即可注药0.1ml(每点)。注药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将穿刺点上移或下移1cm,以同样的方法再行穿刺(即每侧阻滞两点、每点注药O.1ml)。一侧穿刺完成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穿刺对侧。穿刺注药完成后2min松开两端的止血带,开始观测。(2)麻醉有效率(模型成功率)和恢复率观察: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30只,分别接受2%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O.1ml/点,双侧共0.4ml)尾神经局部注射给药。注药后15分钟用甩尾仪测定TFL、用鳄鱼夹做夹尾试验,记录TFL延长达到和未达到100%(%MPE,见下文)的动物数以及夹尾反应阳性(夹尾有反应)和阴性(夹尾无反应)的动物数;6小时和24小时后再次重复甩尾和夹尾测试,观察TFL夹尾反应恢复情况。根据观察结果计算麻醉有效率和恢复率。(3)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大鼠尾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布比卡因组和NS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以及生理盐水(O.1ml/点,双侧共0.4ml)尾神经局部注射给药。观察动物给药完成后5分钟、10分钟和之后每隔10分钟一次的TFL(甩尾仪)、夹尾反应(鳄鱼夹)以及抬脚时间(甩尾仪)的变化,直至各项指标完全恢复至基础值后60分钟为止,但整个观察期不能少于240分钟。测得的TFL和抬脚时间数据均换算为相应的“最大效应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maximum possible effect,%MPE),用以反映镇痛效果,计算公式为:%MPE=(给药后测定值-基础值)/(最长照射时间-基础值)×100%。通过甩尾试验结果计算确定以下观察终点:(1)镇痛起效时间:从给药开始到%MPE升高达到50%的时间;(2)镇痛作用持续时间:从给药后%MPE升高至50%以上到%MPE恢复至50%以下的时间。通过夹尾试验确定以下观察终点:(1)麻醉起效时间:从给药开始到夹尾反应消失(阴性)的时间;(2)麻醉作用持续时间:从夹尾反应变为阴性开始到夹尾反应再次表现为阳性的时间。抬脚试验用作自身对照以观察全身痛阈的变化。结果:(1)麻醉有效率和恢复率观察结果:无论以甩尾试验还是夹尾试验结果为准,利多卡因组麻醉有效率均为100%、给药后6小时的恢复率均为100%,而生理盐水组的所有动物均未观察到麻醉阻滞作用。(2)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大鼠尾神经阻滞的观察结果:给药后利多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的TFL均于10分钟内达到最大值(%MPE=100%),同时夹尾均反应消失;布比卡因组的镇痛和麻醉作用持续时间(137±16min和102±18min)明显长于利多卡因组(89±19min和58±15min)(P<0.01),而镇痛和麻醉作用的起效时间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组未观察到任何麻醉阻滞作用;三组动物给药前后抬脚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尾神经阻滞模型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结果可靠等优点,可以用于相关研究。目的:观察8%乳化异氟醚是否具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乳化异氟醚组、利多卡因组、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8%乳化异氟醚0.4ml、1%利多卡因0.4ml、30%脂肪乳0.4ml和生理盐水0.4ml尾神经局部注射(每侧两点、每点0.1ml)。观察注药后5、10、15、20分钟以及之后每10分钟一次的TFL、夹尾反应、抬脚时间以及动物的意识状态等,直至TFL’恢复正常60分钟为止,但整个观察过程不能少于240分钟。实验后观察两天内鼠尾局部皮肤的改变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改变、溃疡和坏死等局部并发症。结果:尾神经局部给药后乳化异氟醚组有7只大鼠出现了局部麻醉作用(夹尾反应消失、TFL的%MPE>100%),而利多卡因组10只大鼠全部出现了局部麻醉作用。乳化异氟醚组和利多卡因组的镇痛作用起效时间均为5±0min、麻醉作用起效时间分别为6.4±2.4min(n=7)和5±0min(n=10,P>0.05)、镇痛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113±22min和76±13min(P<0.01)、麻醉作用持续时间分别为86±13min(n=7)和43±13min(n=10)(P<0.01)。乳化异氟醚组有3只大鼠在观察期间未出现麻醉作用,但其TFL的%MPE分别达到了78%、81%和88%,说明尾远端的局部痛阈均有明显的升高。利多卡因组和乳化异氟醚组动物的TFL分别于尾神经局部给药后2小时和3小时左右恢复至基础水平。给药前后脂肪乳组和生理盐水组动物的TFL及夹尾反应未见明显改变。各组脚痛阈观察期间均未发现明显改变。实验后亦未观察到局部皮肤的并发症.结论:乳化异氟醚可产生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作用,其用于大鼠尾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为70%。
其他文献
莫斯科清晨的天气,还有些微凉,但莫斯科足球的氛围已逐步升温。这两天,记者走在莫斯科红场,走在繁华的阿尔巴特大街,走在卢日尼基球场附近,随处可见世界各地的球迷。$$北京时间今天
报纸
数字制图自执行框架为改善数字制图过程复杂、周期冗长的状况提供了途径,自执行框架的构成需要大量的数字制图元胞自动机作为主体。通过对一体化数字制图处理方法的分析,总结出数字制图处理方法的3种基本形态以及作用流程,并对其中的常见方法进行了分析规划,为数字制图元胞自动机方法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我国是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我国服装出口企业以中小型为主。2001年中国加入WT0后,我国的中小型服装出口企业的发展遇到了现实问题,本文分
<正> (二)电流法一、电流法终点指示在滴定过程,由于溶液中欲测离子与滴定剂发生中和、氧化还原、沉淀或络合反应,因而离子浓度将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可由电极间的电位差 E 或
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振动分析技术的OLTC机械状态特征诊断方法,能在变压器带电的情况下进行,实现对分接开关的故障诊断,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建立分接开关理论模型。
数字化公共图书馆事业产业化、企业化运营模式,将严重威胁数字图书馆事业的公益性价值。在财政供养不足与市场化背景的共同作用下,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只有在非企业化的信息中介
目的:探讨提高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9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rrN)的有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的显微操作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MVD治疗96例TN的影像学特征。责任血管与显微
本文先是分析了当今化学教学的现状,传统的重预设课堂阻碍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预设和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正确认识实践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前人有关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灌注检测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3例(共41个冠状动脉病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一周内经冠状动脉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