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音通信目前仍是移动通信网所承载的主要业务,数字化后的语音占用的带宽比较宽,而移动通信网受网络容量限制,对分配给每个用户的信道带宽有所限制,因此,必须对数字化后的语音进行压缩编码后才能传输。数字化后的语音,相邻样点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对于实现语音压缩编码具有可行性。语音压缩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基于参数的压缩编码方式和基于波形的压缩编码方式。基于参数的编码方式具有编码速率低、合成质量好、优良的抗噪声性能等优点,成为当前大部分语音压缩编码标准广泛采用的编码方式。随着移动通信用户的增加,必须对通信网络容量和用户需求做合理的折中处理,因此可变速率的语音压缩编码成为移动通信网承载的语音通信广泛采用的编码方式。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AMR:Adaptive Multi-Rate)是ITU提出的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语音编码标准,基于CELP编码方式,可提供高质量的重建语音。它可根据信源和信道的变化灵活调整语音编码模式、编码速率,使信道的利用效率和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实现最优,代表了语音压缩编码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实现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的关键技术包括话音激活检测技术(VAD)、信源与信道的速率自适应控制技术(RDA)、差错隐藏技术(ECU)以及舒适噪声生成技术(CAN)等。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语音编码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语音编码器的基础知识和基于参数编码方式的线性预测压缩编码技术,并给出了一种改进的端点检测算法。从第三章开始,系统地介绍了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码(AMR:Adaptive Multi-Rate)的组成、语音编解码器算法、AMR的关键技术等,并对AMR编码器算法中的背景噪声预测部分进行了改进。第四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了在TMS320VC5402 DSP芯片上实现AMR算法的相关软硬件设计,并给出硬件实验结果和软件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