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属性之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运用模糊语言不但能够增强语言的灵活性,而且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模糊语言在描述事物时是朦胧的、不明确的,即模糊语言的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可以实现语言中特定的审美和语用效果。大多数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诗十分重视模糊语言的运用,因其外延的不确定性可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模糊语言的使用同文化密切相关,模糊语词的选择和表达从各方面折射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汉英不同的思维方式会赋予不同的模糊语言以不同的文化特征。汉英两种文化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渊别令汉英模糊语言翻译举步维艰,而人类语言存在的一些共性使得模糊语言的翻译成为可能。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过程。由语言转换转向文化转换这一现象自然也存在于模糊语言的翻译中。然而,绝大多数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都集中在应用文体,日常会话和西方小说上,中国古典诗歌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诗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文字精练,内涵丰富且意境深远。英译中国古诗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点,论文将在中国古诗英译的基础上对模糊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导论,简单扼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正文,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模糊的定义、特征、分类以及功能四个方面。第二章研究古诗中模糊语言形成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其在语言层面及意境层面的模糊性。第三章首先介绍了古诗中模糊美的体现,作用及价值;然后分析了古诗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第四章深刻剖析了古诗翻译标准和翻译过程的模糊性;在古诗英译的基础上研究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即以模糊译模糊、以精确译模糊、及以模糊译精确。第三部分是结论,对整篇论文进行观点综述,并指出论文的缺点,以便将来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