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注药联合激光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me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观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两种治疗方案对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变化的影响,并探讨血流密度变化与视力改善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合并黄斑水肿的患者35例62只眼纳入研究。将纳入患者随机分成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的A组和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联合激光治疗的B组,分别为27只眼和35只眼。每次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的剂量为0.05ml(40mg/ml),A组患者在治疗的前三个月每月进行一次注药,此后按需给药(Pro Re Nata,PRN),B组患者不仅在治疗的前三个月每月进行一次注药,还需根据荧光血管造影提示的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荧光渗漏及微动脉瘤等进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纳入此项研究的患者都在治疗前完成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基础的裂隙灯显微镜、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轴、屈光度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FFA。分析所有患者的基线数据及治疗后的数据来判断两组患者的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改善情况,尤其是在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的改善情况,例如黄斑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oveal avascular area,FAZ)的比较,用于多方面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差异,对患者视觉功能、视网膜形态变化及黄斑区视网膜各层毛细血管的血流密度及灌注情况的影响。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基线的BCVA、眼轴、CMT、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觉功能及解剖改变:A组患者BCVA与基线的0.53±0.04相比,3月及6月时分别为0.19±0.03、0.14±0.022,BCVA明显改善;CMT与基线的385.44±16.50相比,3月及6月时分别为295.56±7.32、261.48±3.99,CMT明显下降(均P<0.001)。B组患者BCVA与基线的0.60±0.03相比,3月及6月时分别为0.39±0.03、0.25±0.02,BCVA明显改善;B组患者CMT与基线的404.11±14.49相比,3月及6月时分别为317.49±6.43、271.54±3.51,CMT明显下降(均P<0.001)。治疗后3月及6月时A组患者BCVA较B组改善(P<0.001)。治疗后3月时A组患者CMT较B组降低(P<0.05)。3.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改变:A组患者与基线相比,6月时较基线深层总血流密度、深层上半部血流密度、深层下半部血流密度、深层中心凹周血流密度增加(均P<0.05)。B组患者与基线相比,治疗后3月及6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组间相比较,3月及6月时A组患者深层总血流密度、深层上半部、深层下半部均较B组增加(P<0.05)。结论:1.单纯玻璃体腔注射阿柏西普或注药联合激光均能有效改善重度NPDR合并DME患者的视力,降低CMT,而前者的视力获益与CMT降低幅度更大。2.单纯玻璃体注射阿柏西普可以增加黄斑区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且视力获益更大可能与此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精细化优质护理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行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日间手术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的DME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手术期精细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8.28±5.40分和45.3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治理能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当前干部绩效评价忽视了评价所应关注的“目标”与“结果”之间的治理过程,科学、可行的干部治理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对传统的“德、能、勤、绩、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并构建“德-能-绩”评价模式,主要从德、能、绩三个维度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力图全过程评价干部的工作质量与数量以及达到预期效率与效益的能力。
传统电力供应链存在智能化协同程度低和节点企业合作效率低等问题,影响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利润。为此,在区块链技术基础上搭建基于供应商和经销商的二级供应链博弈模型,提出一种利用粒子群优化和蚁群算法指导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博弈作出最优选择的竞争策略。先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估计供应商的利润函数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初始的竞争博弈策略,进而采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优化的蚁群算法实现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最优业务匹配。最后,通过实
为了高值化利用罗非鱼副产物资源以及为酶解物-硒螯合物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罗非鱼皮胶原蛋白(TSC)为原料,用4种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获得了酸性蛋白酶酶解物(TSCAc)、木瓜蛋白酶酶解物(TSCP)、菠萝蛋白酶酶解物(TSCB)、碱性蛋白酶酶解物(TSCAl),以Na2SeO3为硒源,制备并筛选出硒结合量最高的酶解物,测定酶解物及其硒螯合物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表面疏水性,并对
配电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承担着向用户供应和分配电能的重任。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用电用户的安全与可靠。由于配电网覆盖面积大,设备数量极多,其故障率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是最高的。随着社会和电力系统不断地发展,配电网的可靠性被人们逐步重视起来。因为电力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中都不可缺少。最近几年,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电力需求增加,人民对电能需求量越来越高,电能的质量必须保持更高的品质。配电网的停电事故中有
为了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探讨不施生物炭(CK)、施生物炭10 t/hm~2(T1)、施生物炭15 t/hm~2(T2)、施生物炭20 t/hm~2(T3)和施生物炭25 t/hm~2(T4)处理,一次性施加5年后夏玉米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5年后,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并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降幅分别为13.68%~25.43%、3.50%~9.79%;能够
近年来,随着经济日益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商业保险市场也发展迅速,商业保险产品的储蓄理财、风险管理等功能和作用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居民也越来越意识到商业保险配置对于家庭资产组合的重要意义。但从我国的现实出发,相较于社会保险的高参保率,我国居民家庭商业保险产品参保率却较低,在家庭总收入中用于配置商业保险产品的比重也较低,为此,有关学者从诸多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研究。而本文则认为由于目前我国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供应链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自我革新,以跟进时代步伐,更快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文章构建了一种绿色供应链管理方案的多元优化模型,通过实例验证了该优化模型,使处理危险物质所产生的固有风险、相关碳排放和经济成本最小化,模型相关参数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出,并给出了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三种方案。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供应链,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