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语篇体裁,已成为研究者们进行学术交流、讨论和评价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成为研究者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术博客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日益关注。与传统学术媒介相比,学术博客的读者群体更具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而网络评论更具即时性和犀利性,这决定了学术博客具有独特的人际互动方式,为学术博客的写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作者需要借助特定的语言资源及修辞策略,与不同背景的学术博客读者建构协商一致的互动关系,以适应新的语境并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目前,有关学术博客互动研究尚不丰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现有研究仅仅关注于个别分散、单一的语言特征和写作动机,缺乏从语类及学科视角对学术博客中人际互动、语言资源使用的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从跨语类和学科视角出发,旨在探究语类及语境因素对学术博客作者人际互动元话语语言资源及修辞策略选择的影响,并揭示互动中的学科间性和独特性。语类差异和学科实践是学术语篇互动研究的核心要素。本研究首次从文本再语境化、学术批评和作者带入学科差异三个维度出发,深入探究了学术博客语篇中作者-读者互动的特征。具体而言,通过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将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分析和半结构性访谈相结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探讨同一作者如何利用元话语资源,将已发表期刊论文的内容及论点结构重新建构为学术博客语篇,对比语篇在再语境化过程前后不同的呈现方式;2)探讨学术博客评论与学术书评语篇中学术批评的不同实现方式,以及缓和性学术批评语言资源的使用差异;3)探讨不同学科背景作者利用元话语资源在学术博客中实现读者带入的差异性;4)通过对英国3所高校22名研究者进行半结构性深度访谈,探究研究者如何在学术博客中与读者进行交际,建立翕然一致的人际关系。其中,语料库研究基于Hyland(2015b;2019b)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学术语篇互动分析模式,如立场观点和读者带入互动分析模式(Hyland,2005a)、缓和性批评分析模式(Hyland,2004a),针对上述三个维度的研究内容,对自建交际语料库中的538篇文本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揭示了学术互动的文本特征。半结构性访谈进一步从语篇建构者内部视角探究了学术博客中的互动方式,有效验证了语料库分析结果,确保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第一,研究揭示了重构后的学术博客语篇中使用的立场观点和读者带入元话语资源均远远多于期刊论文。作者多使用增强语,强调论点的新颖性、重要性及可信性,引导读者接受其观点;多使用模糊语,给多种声音互动协商留出空间;多使用态度标记语,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多使用疑问句,激发读者兴趣,引导其参与讨论。重构后的学术博客语篇中也含有更多的第一人称代词,凸显作者个人的观点与作用;更多的读者称谓,引导不同领域的读者对论断产生共鸣。研究同时揭示了重构后的学术博客语篇中使用的框架标记语元话语资源多于期刊论文。作者在学术博客语篇中通过使用框架标记语,引导读者理解论据之间的序列关系,进而理解语篇的行文结构。此外,就框架标记语各子构成项目而言,作者在学术博客语篇中最高频使用序列标记语和目的标记语,引导读者理解论点之间的关联性及语篇各部分的写作目的。第二,研究揭示了学术博客评论与学术书评中学术批评实现方式的差异性。具体而言,从批评涉及的对象来看,在学术博客评论中,评论者对各评论对象均进行了更为犀利与直接的批评性评论。评论者更多地针对其他评论者、博客作者和普通大众进行直接批评。从批评策略来看,学术博客评论中更少地使用缓和性批评语言资源,对他人的研究、观点采用了直接、无保留的批评。第三,研究揭示了不同学科作者利用读者带入元话语资源引入读者参与论证过程的差异性,揭示了学科实践对学术博客作者元话语资源选择的影响。具体而言,人文社会学科作者在博客中更多地使用读者称谓、指令语和疑问句激发读者兴趣,鼓励读者参与互动。而自然学科作者则更多地强调作者权威,多使用共享知识元话语资源引导分散的读者群对研究议题产生共鸣。半结构性访谈揭示了研究者对于如何在学术博客中以受众为导向,与学术博客读者建立翕然一致的人际关系的看法。具体而言,被访谈者视语言生动、适当陈述研究的局限性、更直接的态度表达及陈述观点的有效性为学术博客写作的重要因素。同时,被访谈者强调了与学术博客语篇受众建立互动关系,引入其参与讨论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被访谈者指出在学术博客写作中可多借助于模糊语确保观点表述的严谨性,充分表达个人态度及评价,对他人观点进行直接地批评性评价,借助于修辞手段帮助读者理解语篇要义等。同时,访谈结果也呈现出鲜明的学科差异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深入探究了再语境化过程中语类因素对同一作者人际互动元话语资源选择的影响,学术批评在学术博客中的实现方式,揭示了学术博客中互动的学科差异性。在理论层面,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元话语分类模式的应用范围,验证了该分类模式及其一系列相关的学术语篇互动分析模式应用于学术博客语篇分析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同时,对框架标记语的原有分类模式、学术批评对象分析框架作了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用范围。此外,本研究也为语用学视角下的学术批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在方法论层面,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方法,将语料库研究与民族志研究方法相结合,使语料库研究中原先一直欠缺的民族志元素得以加强,有助于探析文本构建人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知和实践,从而保证了研究方法的交叉验证和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在教学实践层面,本研究对学术博客及传统学术语篇写作实践均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学术语篇写作的语类意识和学科意识,帮助其了解特定话语社团学术互动规约,掌握与不同背景读者建立互动关系的元语言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