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逐渐的凸显出来。精神需求会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逐渐提高。X社区独居老人物质生活较高,但是精神需求凸显。具体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孤独感、情感交流、倾诉和自我价值认同感提升的精神需求。X社区独居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产生,除因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更重要的是独居老人对于精神慰藉主体认知的不全面(将子女视为唯一精神慰藉主体),过分依赖子女的精神慰藉功能,由此导致X社区独居老人精神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满足。本文立足于城市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综合社会工作实务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运用,通过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筛选8位X社区独居老人开展小组工作。本文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指导。首先,通过情景分析,帮助独居老人正确认识其对精神慰藉主体认知的不全面性,即将子女作为唯一精神慰藉主体是不全面的认知;其次,通过认知重建,让独居老人认识到同辈群体这一精神慰藉主体的重要性,扩展老年人精神慰藉主体的多元化;最后进行行为引导,开展以同辈群体为基础的互助小组,促进独居老人互助关系建设,实现独居老人精神慰藉“互助”。通过对独居老人互助小组的总结与评估,借助UCLA孤独感量表的测量数据显示,以同辈群体为基础的互助小组对于缓解独居老人孤独感是有效的。独居老人通过互助小组活动满足了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情感倾诉,以及提升自我价值认同感的精神需求。X社区独居老人在互助小组中建立了与小组成员之间的友谊,并实现了精神慰藉“互助”。此外,本文还总结了互助小组活动过程遇到的两大困境:认知转变过程中的“表里不一”;互助关系持续性亟待解决。在此基础上对互助小组的可持续性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