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人类发展生物生态学模型为基础,借助纵向研究设计,探究城市与流动儿童群际态度的一般发展趋势及其异同,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和友谊质量对儿童群际态度发展趋势的影响机制,以及此影响机制在流动儿童群体和城市儿童群体之间的异同。本研究包括预研究和主要研究。预研究目的是对父母教养方式和维度问卷、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外显态度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检查研究工具的测量等值在流动与城市儿童中表现如何,并初步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友谊质量与群际态度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探究上海及南京四年级儿童群际态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及流动与城市儿童在发展轨迹上存在的差异;其二是探究家庭教养方式与友谊质量对群际态度发展轨迹的影响,友谊质量是否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群际态度发展轨迹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以及上述机制在流动与城市儿童群体中是否一致。预研究调查了上海及南京共1018名4~6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其中城市儿童319名,流动儿童577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和维度问卷(权威型和专制型量表)、友谊质量问卷、儿童外显态度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时满足了在城市和流动群体间的测量等值,在4~6年级学生中适用性良好。(2)家庭教养方式、友谊质量和群际态度显著相关。(3)流动儿童群际态度表现为内群偏好,而城市儿童群际态度中立,既不存在显著内群偏好,也不存在显著外群偏好。主要研究采用预研究中所修订的研究工具,追踪调查了南京和上海两地共983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其中城市儿童206名,流动儿童696名。追踪调查自2015年5月开始(T1时间点),每半年进行一次,总共调研三次。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群际态度表现为内群偏好,城市儿童群际态度表现为外群偏好。(2)流动儿童内群偏好的发展具有异质性,呈现出2个亚类别发展轨迹,即高-稳定组和低-上升组,各轨迹组人数比例分别为8.9%和91.1%。城市儿童外群偏好表现为平均发展轨迹,不存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3)家庭教养方式对流动与城市儿童群际态度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流动儿童群体中,母亲权威型和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内群偏好的亚类别发展轨迹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亲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城市儿童外群偏好的发展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4)友谊质量对儿童群际态度发展具有预测作用。积极友谊质量水平越高,流动儿童内群偏好的发展保持高稳定的可能性就越大,城市儿童外群偏好的水平就越低。(5)友谊质量只在流动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内群偏好亚类别发展轨迹的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最后,本研究讨论了本研究的贡献、不足,以及研究发现对流动儿童内群偏好发展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