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或者辅助的手段。然而放疗不可避免地引发机体产生一些副反应,影响了放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核技术和核工业迅猛发展所伴随的潜在的核事故,将对受照人群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控制的伤害。因此,探索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开发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本文系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编号:81502664、81572969和81402541);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课题编号:2014EG150134); 天津科技支撑项目基金(课题编号:14ZCZDSY00001);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课题编号:2016ZX3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放射治疗是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主要或者辅助的手段。然而放疗不可避免地引发机体产生一些副反应,影响了放疗的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核技术和核工业迅猛发展所伴随的潜在的核事故,将对受照人群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难以控制的伤害。因此,探索影响放射损伤的因素、开发治疗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食品添加剂P80加剧放射性肠损伤的效应,探索了丁酸及戊酸在肠型急性辐射损伤及造血系统损伤中的作用。第一部分:丁酸对乳化剂加剧的急性辐射肠损伤的救治作用本文探究了一种在食品、药品中普遍使用的乳化剂——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简称聚山梨酯-80,或吐温80(P80))是否能够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肠损伤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探索了一种治疗手段来克服P80恶化的肠型急性辐射损伤。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安全剂量内短时间摄入P80能够改变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丰度。更为重要的是,急性摄入P80导致腹部局部受照小鼠的生存率及体重降低,结肠缩短;小肠绒毛破坏、杯状细胞减少。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结果显示,摄入P80使得受照小鼠肠道完整性标识基因的表达量降低。正常小鼠在接受P80处理小鼠的粪菌移植后,更容易出现放射性肠损伤。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显示腹部局部照射使小鼠粪便中丁酸的含量降低,而P80处理后小鼠粪便中丁酸进一步降低。通过回补丁酸,我们发现丁酸能够显著改善小鼠的生存率及体重损失,完善肠道结构、促进黏液层分泌、上调肠道完整性相关基因和消化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粪便中抗炎因子白介素10(IL-10)、下调肠炎标志物脂质运载蛋白-2(LCN2)。此外,我们发现丁酸处理能够使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丰度恢复至接近正常的水平。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安全剂量内短时间摄入P80增加小鼠放射敏感性,而这种效应能够通过补充丁酸来缓解。我们的研究为临床上盆腹腔肿瘤放疗病人的饮食及用药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此外,我们发现丁酸能够缓解P80加剧的放射性肠损伤。该研究为临床上盆腹腔肿瘤患者放疗的预后及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第二部分:戊酸对辐射诱导的造血系统及胃肠系统损伤的救治作用本文研究了一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戊酸是否能够用于治疗急性辐射诱导的造血系统及胃肠系统损伤,并探讨了内在的机制。HPLC结果显示受照小鼠粪便中戊酸的含量显著降低,粪菌移植后,其粪便中戊酸的含量回升。基于此,我们发现戊酸能够显著提高全身受照小鼠的生存率、缓解造血器官损伤。ELISA结果显示戊酸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电离辐射诱导的IL-6及TNF-α含量的升高。在腹部局部照射模型中我们发现,戊酸能够显著降低受照小鼠的体重损失和结肠长度的缩短。另外,我们通过Realtime-PCR和ELISA技术验证了戊酸能够降低小鼠小肠组织中IL-6及TNF-α的表达。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我们发现TAI前、TAI后6天及12天,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度没有显著改变,但是戊酸处理能够恢复TAI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的紊乱。通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的方法,我们分析了无腹部局部照射、单纯腹部局部照射和照射加戊酸处理组小鼠小肠中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最终选择角蛋白1(KRT1)作为研究对象。之后,Realtime-PCR结果显示戊酸使得腹部局部照射后小鼠小肠中KRT 1含量升高约14倍。最后,我们运用正常人源肠上皮细胞(HIEC-6)在体外水平对上述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细胞增殖实验显示戊酸能显著改善电离辐射抑制的细胞增殖。干扰细胞内源的KRT 1后,戊酸将不能够缓解电离辐射导致的细胞增殖抑制。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发现,戊酸能够缓解小鼠受照后的造血系统及胃肠系统的损伤,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全身照射后小鼠的炎症水平、恢复腹部局部照射后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的改变及提高KRT 1的表达实现的。我们的研究为肿瘤放射治疗病人的的预后康复和意外照射导致放射性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以及必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女性健康。然而,后期乳腺癌发生了转移才是导致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是到目前止,我们对转移性乳腺癌的基础理论研究尚不充分,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检测靶标和治疗药物。转移性乳腺癌还是肿瘤界的一大世界性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DUBs)通过维持肿瘤转移过程中多种重要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在肿瘤
[研究背景]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是色氨酸(L-Trp)代谢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其高表达可以促进色氨酸代谢并使其下游产物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使肿瘤逃逸免疫。目前对于IDO1的研究集中在胚胎发育、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等方面,在结直肠癌中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临床价值。同时,Ⅱ期结直肠癌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有较大的争议,对患
食管癌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其五年生存率约15%-25%。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食管鳞癌占食管癌90%以上,也是我国的特色癌症。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联合放化疗,但治疗后容易出现耐药、复发、转移,患者整体预后较差。因此,我们需要深入
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著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单纯疱疹病毒2型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可引起疱疹性脑炎和更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该病毒可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HSV-2感染后可经感觉神经轴逆行至骶背根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这种潜伏感染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可以表现为显性感染出现症状。反复感染给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这种潜伏和反复感染导致HSV-2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困难重重。另外,感染HSV-2后可增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es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见于30%-40%的糖尿病患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重要病因,也是预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糖、血压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
研究背景和目的: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惰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来源于T或NK细胞,现分类命名为T-LGLL和CLPD-NK。该病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自1985年首次定义以来,国内外少有大宗病例报道。并且,该病目前缺乏共识性的标准一线治疗,当前主要为经验性免疫抑制治疗,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及环孢素等。临床医师对该病存在较大困惑,需要厘清认识,规范诊疗。为更好理解T-LGLL和CLPD
背景与目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trophoblasticneoplasia,GTN)是一类由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恶性疾病。GTN对化疗敏感,低危患者通常采用单药化疗,生存率接近100%,高危和超高危患者则需多药联合化疗,虽然高危GTN患者治愈率可达90%,但超高危和难治性GTN患者的预后仍较差,约40%的患者死于疾病复发和耐药。免疫治疗已成为继外科手术、放疗、化疗和
第一部分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目的:探讨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类及其进化历程。方法:本实验共收集了 182株菌,分别来自欧洲(n=63)、印度(n=46)、中国(n=49)、日本(n=2)、澳大利亚(n=21)和美国(n=1),其中162株来自病人,17株来自动物,3株来自土壤。采用ITS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有菌株进行分型,再从每个分枝中挑选113株菌进行Tef1-α、HMG测序并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
食管鳞癌(O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我国食管癌主要的病理亚型。虽然食管鳞癌的综合治疗方式逐渐趋于多样化,但其五年生存率仍然相对较低,食管鳞癌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危险因素之一,而其相对较差的预后主要与转移和化疗耐药有关。因此,深入探究食管鳞癌在转移和化疗耐药方面的相关机制,发现提示转移和化疗耐药的相关分子标志物,有可能成为提高食管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