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是过去被称为“旧派”的民初小说家,其部分或整体还曾被冠名为“鸳鸯蝴蝶派”、“黑幕派”、“礼拜六派”、“通俗小说派”、“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等等。这些冠名所反映的是此派近百年来一直遭受批判、遮蔽与误读的不幸历史。虽然近年来,学界对民初“旧派”已有较多关注,但总体倾向是将其纳入“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的视域进行考察。实际上,该派仍然被继续误读。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还原这群小说家主倡“兴味”的基本面貌,通过宏观论述与个案实证,揭示这一“兴味派”的整体特征与历史贡献,并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过程进行完整描述,以凸显该派的独立品格。全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正文分上、下两编。
引言部分描述、讨论了民初“旧派”小说家百年来遭遇的两重遮蔽与一次研究错位,以这种方式梳理了相关研究史,提出为民初“旧派”小说家正名的问题。接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视角、方法、范围、材料、思路、章节,以及学术意义与应用价值。
上编是综论篇,将民初“旧派”主流小说家正名为“兴味派”,并揭示其整体特征与历史贡献。
第一章采用因实赋名的办法,即按照该派的小说主张与主要著、译风貌,恰如其分地将民初“旧派”主流小说家正名为“兴味派”。通过对该派小说评论和著、译作品的分析,指出该派的核心主张是强调小说的“兴味”性,即强调小说文体的文学审美独立性与凸显小说文体的娱情功能,他们以丰富多元的小说著译,掀起了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接着,对该派的界域及代表作家等给予了简要说明。第二章借鉴欧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中的“文学场”、“关系网络”、“文化身份”等概念、理论,论证了民初“文学场”的独立性与现代性;描述了“兴味派”所处的传统与现代互动的关系网络,指出了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学代际交集的现象;确认了他们的文化身份是走向现代的“江南文人”;揭示了他们主张小说“兴味”是作为职业作家,面对市场制约,自我调适的结果,实际是以“娱世”来打破“小说界革命”以来“传世”与“觉世”的矛盾,是在适应市场、进行“觉世”的同时,坚守艺术本位,追求“传世”。第三章主要探讨“兴味派”面向传统、西方、民间等各种文学资源的开放心态。他们继承古代文学“兴味”传统,自觉接受传统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影响,立足民间写作立场,并积极汲取民间文学营养。这些事实证明该派并非是过去定位的“复古”、“守旧”群体,而是转益多师、面向现代进行多元化书写实验的趋新一派。他们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学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做出了不容抹杀的贡献。
下编是个案篇,通过对“兴味派”五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实证研究,使上编宏观考察的结论得到进一步验证,也使这几位作家长期遭遇的误读得到纠正。
本文第四、五两章分别研究包天笑与刘半侬,他们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期跨文学代际的著名作家。包天笑既是清末“小说界革命”中的名小说家,又是民初“兴味派”的盟主。清末,他已通过编辑报刊、著译小说,进行小说“兴味化”实验,民初主流小说家多受其“兴味”小说观影响。民初,他通过主编多种有影响的报刊,并在小说撰译上不断探索新路,以“兴味”文艺观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小说潮流。他并非“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作家。刘半侬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侬”字也改作了“农”。实际上,他在民初的文学活动主要与“兴味派”同人有关,其小说观与小说著译都与“兴味”主潮一致,他有一个由“兴味顽童”到“新青年”转变的明显过程。他后来之所以能顺利转向“新文学”与其一贯坚持的民间写作立场密切相关。即使成为“新文学家”,他也未脱“兴味”文人的底色,始终秉持雅俗共赏的“兴味”文艺观。通过这种人物代际转变的梳理,本文进一步恢复了中国小说现代转型期各文学代际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原貌。第六、七、八三章分别研究周瘦鹃、叶小凤和姚鸩雏。他们代表着“兴味派”的不同作家类型。周瘦鹃被称为小说界的“林黛玉”,写了大量“哀情小说”。他是民初著名的翻译小说家,其翻译小说融才子笔墨、专业眼光于一体,不仅广受读者欢迎,亦得到鲁迅等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他还是繁忙的报刊编辑,自称“文字劳工”。其小说撰、译、编以文学“兴味”为旨归,以引起读者“兴味”为本位。另外,他还是传统美德的宣讲人,倾心古韵、又引领时尚的文艺明星。他在民初小说界的地位仅次于包天笑。叶小凤是在民初革命低潮期进入上海小说界“卖文”的失路英雄。其“兴味”、“教化”相结合的小说观与民初小说“兴味化”主潮一致。他创作的以“唐人”为师的“传奇”短篇与以《水浒传》、《儒林外史》为宗的长篇小说都是古代小说“兴味”传统发生现代性渐变的实证。他以独特的作品风格与艺术追求蜚声民初小说界,是一位长期被学界忽视的重要的“兴味派”作家。姚鹓雏是从京师大学堂走出的报人小说家,受林纾影响极大,以词章著称、交游极广。他提倡“兴味”,主张小说兼容雅俗。他创作了不少师法林纾的编译小说,以林译传人著称。他转益多师,创作了不少广受欢迎的中长篇小说。他还热衷于短篇文体实验,创作了一些别具一格的短篇小说。他是一位以词章之兴味撰译百态人生的“兴味派”小说家。以上五位作家及其作品基本能显示出“兴味派”的主要特征,展示出该派的著、译小说实绩,透示出该派处于民初“文学场”中心的真实情况。
结语部分指出本文将民初“兴味派”小说家历史还原的意义。从学术价值上讲,证明了“兴味派”的客观存在及其现代面向,也就揭示了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衔接清末“小说界革命”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特殊历史地位,也就真正将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整过程描述了出来。从应用价值上看,总结民初“兴味派”的得失可以给“新文学传统”出现危机的当下文坛提供一些借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