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已经开始,华裔美国作家却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从美国文坛脱颖而出,令美国书评界为之耳目一新.学术界把第二代华裔作家的崛起与五十年代的犹太文学相提并论,预言其前途无可限量.其中最令评论界关注的是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从1976年洪婷婷的《女强人》、1981年包伯漪的《春月》到今天美国读者非常熟悉的谭恩美的《喜福会》,先后都曾引起极大反响和争议.作为在父母移民美国后出生、受美国文化和教育熏陶长大的一代,她们以女性独特的笔触描绘华裔移民后代面临的家庭内部文化冲突和美国社会文化歧视,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谭恩美则是这场华裔女性文学风暴的中坚力量,她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作品的广为流传提高了华裔文学在美国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喜福会》是谭恩美创作于1989年的成名作,书中描写解放前夕从国内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在中国大陆传奇的生活经历,以及她们与在美国出身的女儿之间的文化隔膜、情感冲突.小说以四个移民家庭内部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二代之间关系的失落与复归为主要线索,通过母女轮流讲述故事的形式回忆梳理母亲谱系,重新审视和认识彼此.小说出版后风靡一时,连续数月高居《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畅销榜,日后由谭恩美自己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好莱钨银幕.初读这部小说难免因其人物繁多、情节不明显、结构复杂、时空随意交错、文化历史跨度大而略有挫折感,但细细读来却欲罢不能,赞叹不已.该文将从小说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小说本体的二个不同角度来分析《喜福会》在美国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所在.为避免简单重复概要,这里就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倒是小说匠心独具的叙述手法、创新的叙述视角以及作家个性化的女性主义诗学.小说开篇以母亲去世引发精美在内心受到冲击后对过往生活的回顾,历史在作家笔下被追溯至祖母一代,众多人物前后出场,以个体内心独白探寻母亲血脉渊源.女性人物独有的生存经历和自我意识在不同的心理体验和叙述版本中得以生动地体现,作家舍弃传记式的平铺直叙而运用多个人物第一人称叙述并行的方法,让多声部的独白交织于纵横的对话交流之中,同时作家本人又隐退到叙述者身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主观印象以引导读者进入人物流动的心理叙述之中.由于时空的逻辑顺序被打乱,情节和人物关系散落在全书的各点各处,读者需要将个体主观纷乱的心理叙述与其他叙述联系起来去发现全书的情节和结构,真正把握群体层面的隐喻含义. 《喜福会》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浓厚的女性色彩.无论就其主题、叙述风格还是写作技巧,小说都可以被看作是一部讲述关于女性个体及其母亲、女儿的故事集.这固然源于谭恩美个性化的文学品位,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所面对的19世纪女性文学传统和美国始于60年代女权运动的女性主义批评潮流.谭恩美在吸收传统女性写作手法和技巧的同时无疑继承了当代女性对于自身价值的关注与思考,并在理性的取舍之间以实践创立了自己的女性诗学.小说看似没有女性主义性别批判的鲜明立场,但其女性话语的意义在于作家勇于向传统的男性叙述结构挑战,选择以母女生命链条接续来构架小说叙事,建立全新的以女性为自然生命形态的主流模式. 可以说谭恩美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拓宽了移民小说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至于小说是否忠实刻画了中国的人文历史,是否真正了解母亲及她们上一代的思想和感情,或只是沉溺于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写作技巧的产物?答案可能是后者.没有在中国生活经历的谭恩美,除了87年到大陆的一次短暂旅游,唯一了解中国的途径就是从母亲那里点点滴滴听说的中国,或许可以这样说:《喜福会》的创作也是谭恩美为童年记忆寻找的一种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