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数字出版,代表着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营业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1达到1377.88亿元,占当年新闻出版总营收的近10%。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数字出版也遭遇“成长的烦恼”,版权保护不到位、产业链不健全、标准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更加有效的盈利模式,以模式创新带动资源整合,转变当前粗放的发展方式,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美国是世界数字出版业的先行者和领军者。众多数字出版企业历经市场磨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盈利模式,并借此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如亚马逊Kindle模式,融内容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设备商于一体,形成了“终端赔钱+内容挣钱”的交叉补贴盈利模式。再如谷歌推动数字图书馆计划,借助海量知识资源吸引受众,提升自身广告价值,深挖数字出版盈利空间,等等。这些相对成熟的盈利模式,可供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学习借鉴。本文综合运用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相关基础理论,采用分组比较的方法,对美国亚马逊Kindle模式与中国盛大模式、汉王模式,美国谷歌数字图书馆与中国百度阅读、美国ISI Web of Knowledge与中国知网、美国培生教育集团与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与中国奇迹文库,开展基于案例剖析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进一步看清了中美两国数字出版在产业链建设、版权保护、理念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明确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下一步发展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国情,提出了健全版权保护体系、营造资源整合的良好环境、深挖数字出版盈利空间三条建议,希望能为决策者和行业参与者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