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带式马铃薯排种装置的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

来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hong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勺带式马铃薯排种器在以微型薯作为种薯时排种性能差的问题,对种箱内种群的运动状态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设计了一种振动供种限位装置并对装置性能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两个品种微型薯(大西洋和中薯5号)的基本物理参数、弹性模量和静摩擦系数进行测定。为微型薯仿真模型的建立、仿真试验的进行和关键部件的改进设计奠定基础。(2)基于离散元法,在微型薯物理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勺带式排种装置和微型薯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获得影响排种装置性能的主要因素,设计了一种振动供种限位装置,通过对装置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振动频率、振动幅度和种层高度是影响种薯离散度的关键因素。(3)通过试验台以振动幅度、振动频率和挡种板角度为试验因素,合格率、重种率和空种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的取值范围和显著性。为寻求排种器最佳参数组合,进行了多因素试验,建立指标与因素间的数学模型。通过试验设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所得优化结果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振动幅度为25mm、频率为6Hz、限位挡板角度为40°时,得到排种器合格率为86.75%,重种率为8.13%、空种率为5.12%。试验结果与优化结果基本相同且误差较小。并对改进前后的排种装置的性能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排种装置性能优于改进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满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文化生活。随着这些国外作品进入国内,催生了字幕翻译的蓬勃发展。本文以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美剧《致命女人》第二季的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讨论分析该作品采用的翻译策略。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提出,传统的制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于虚拟现实的数控仿真技术为生产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控仿真系统采用C/S架构开发方式,且数控仿真系统内部函数繁杂,这就导致了数控仿真系统开发效率不高、普适性不高、兼容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发一套面向数控仿真系统开发的WebGL开发平台,对现代化数控培训和虚拟制造都显得十分重要。同时,WebGL
学位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e)可以在500多个作物种类上寄生。主要为害的作物是豆科,如:大豆、菜豆、兵豆、箭舌豌豆、香豌豆和豌豆等。红小豆(Vigna angularis)也是大豆胞囊线虫的寄主,但目前大豆胞囊线虫对红小豆的致病性未知,导致该病害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本试验通过研究大豆胞囊线虫对红小豆的致病性,明确红小豆上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情况及大豆胞囊
线性驱动技术的发展,为气体制冷机技术成为低温超导、空间探测领域的一大主流冷却技术奠定了基础。压缩机作为低温制冷机的动力源,对整个系统最终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线性压缩机是一种自由活塞式的压缩机,它基于电磁振荡原理运行,利用直线电机驱动活塞作往复直线运动,从而周期性地实现气缸内气体的压缩膨胀过程。线性压缩机具备结构紧凑、高效节能、易于控制等一系列优点。由于线性压缩机活塞处于半约束状态,其运动相较
学位
高粱靶斑病是高粱叶部重要的真菌病害,目前国内外对于高粱靶斑病报道较少。高粱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在对高粱病害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叶部病害发生非常普遍且为害严重,疑似高粱靶斑病。本研究采集黑龙江省不同地点高粱病叶进行分离鉴定,确定为高粱靶斑病病菌,在此基础上,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多样性及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病害流行、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
播种是谷子生产的重要措施,通常采用条播播种方式,但条播作业存在播种密度不均匀,后期间苗劳动难度大等问题。谷子穴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播种作业方式,但目前穴播播种作业的机械较少,对谷子穴播播种监测相关系统的研究也不够完善。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监测方法的基础上,以STM32F101RB单片机为核心,利用上位机与下位机进行数据的连续采集和显示,设计红外光电传感器为主要监测器的谷子穴播播种监测系统,能够对谷子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是我国检疫性害虫,对水稻危害极大,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水稻产量降低约30%。本研究对东宁市稻水象甲成虫进行鉴定后,对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的取食寄主植物种类,以及越冬代成虫田间分布型和发生趋势进行调查研究,为控制稻水象甲的种群数量,减轻稻水象甲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东宁市采集到的越冬成虫,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确定
为获得具有抗(耐)连作障碍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从黑龙江大庆市林甸县试验基地采集连作多年的大豆根际土壤,从中分离、纯化出菌株后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试验初步筛选出促生菌株,对初步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菌株的固氮、溶磷、分泌IAA(3-吲哚乙酸)能力及ACC脱氨酶活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