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L-6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在机体的免疫调节、调控多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过程扮演重要角色。IL-6在多种恶性肿瘤血清中显著升高,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血清中IL-6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但血清中IL-6的来源及其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机制不明确;上皮-间质转化(EMT)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学基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IL-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分布、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并进一步探究IL-6是否通过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EMT而影响乳腺癌细胞系的生物学行为及功能。方法:1.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6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IL-6、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及间质标志物β-catenin、Vimentin的表达,分别分析肿瘤源性IL-6的不同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及与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的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及间质标志物β-catenin、Vimentin表达的相关性。2.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两种常见乳腺癌细胞系MCF-7及MDA-MB-231细胞中IL-6的m RNA水平,根据RT-PCR的实验结果进行分组。3.利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测试不同处理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4.通过Westernblot实验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的乳腺癌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IL-6定位于乳腺癌患者的癌巢组织中,非癌巢周围的间质组织,表现出肿瘤源性的IL-6表达;68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中,36例表现出高表达IL-6,高表达率为52.9%。2.乳腺癌患者组织中肿瘤源性IL-6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03)、病理学分期(p=0.012)显著相关;而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流产史、月经状态、BMI、家族史、脉管癌栓、雌孕激素受体、HER-2状态、Ki-67及P5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3.乳腺癌患者组织中的肿瘤源性IL-6的表达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成负相关(r=-0.320,p=0.008),而与间质标志物β-catenin(r=0.267,p=0.028)及Vimentin(r=0.281,p=0.020)的表达成正相关,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MDA-MB-231细胞IL-6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MCF-7细胞(p=0.0004)。5.外源性IL-6使MCF-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而中和MDA-MB-231细胞分泌的IL-6后,其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减弱。6.IL-6促进MCF-7细胞发生EMT表型变化,而中和MDA-MB-231细胞分泌的IL-6后,其自身EMT表型被逆转。结论:1.肿瘤源性IL-6是促进乳腺癌患者发生浸润和转移的不良因素;2.肿瘤源性IL-6的表达与乳腺癌癌组织内EMT蛋白表达相关;3.体外实验证实IL-6通过诱导乳腺癌细胞发生EMT而促进自身发生迁移和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