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Gilles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Adele E. 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采用Nili Mandelblit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假定的翻译模型,解释从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到中文致使句子的翻译过程、主要的翻译策略以及采取某种翻译策略的可能的背后原因。Gilles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专注新生意义、层创结构的构建。不同心理空间的元素和结构相互映射并选择性的投射到合成空间。这些元素和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就产生新生意义。句子的生成即是语法空间和概念空间中的元素和结构动态整合后的结果。句子的理解恰恰是将句子这个合成的空间分解成为语法空间和概念空间。Adele E. Goldberg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有些构式有其不依赖于任何句子成分的独立的意义。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语法结构是NP V NP PP。它的构式意义是X causes Y to move Z。概念整合和构式语法结合点在于两者都把句子当做语法空间和概念空间动态整合后的结果。基于Nili Mandelblit的翻译模型,本文认为:翻译和两者的结合点在于,翻译先是用原语理解句子,而后用译语生成句子。翻译首先经历一个概念分解,然后再是概念合成。翻译英语致使移动构式时,译者首先将其分解为输入空间1(即概念空间cause-effect event)和输入空间2(即英语语法空间NP V NP PP)。然后,译者将输入空间1(即概念空间cause-effect event)与输入空间3(即中文语法空间)相整合后产生汉语致使句子。输入空间1即概念空间cause-effect event包含两个次事件,causing event和effected event;三个谓语动词,ACT, CAUSE, MOVE。输入空间3即中文语法空间形式多样。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3之间的不同映射方式导致最后产生的译文不同。Gilles Fauconnier将英语致使移动构式分成了四类。第一类, NP V NP PP中的V和ACT相映射;第二类,V和CAUSE映射;第三类,V和MOVE映射;第四类,V和ACT,CAUSE和MOVE映射。现代汉语致使句子主要包括使字句,致使性把字句,被字句,使令句,使动句等等。本文以9个共4类英语致使构式的翻译资料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每类英语致使结构的翻译过程,代表性的翻译策略以及产生这些策略背后的原因。每个句子均有35种翻译。译者为35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文发现当原文凸显ACT时,译者多将其翻译成把字句,因为把字句强调致因。原文凸显CAUSE时,译者多将其翻译成使令句,因为原句中的动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致使性。原文凸显MOVE时,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较为多样化。原文凸显ACT, CAUSE and MOVE时,译者也多数选择将其翻译成把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