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产业与科技革命的一次次升级,乡村人口大面积域外流动也使得农村人口开始产生分流,选择继续留在乡村生产生活的群体自然需要面对新一轮文化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留守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其本身所代表着的极为强烈的时代标签,在乡村代际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冲突后的“沉默者”,他们选择了一种更为迂回的方式来面对极具变化的乡村,他们与生俱来的文化气质似乎与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却是乡土文化情怀下的“忠诚卫士”,他们似乎拥有一套自己的抵御工事,即使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也做到了“从容不迫”。研究基于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学科视角,重点关注乡村文化产出,关注真实教育情境,关注留守群体发展权益,关注未来城乡融合。为进一步聚焦核心发展问题,探究乡村文化主体的现实面貌,了解乡村精神文化教育的建设环境以及深入剖析乡土文化与教育的交融机制,寻求最为切合的乡村精神文化教育发展路径,笔者进行了以下调查事项: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获得了目前我国关于乡村留守群体及其精神文化教育研究的一般现状,在基于本土研究的基础上理性分析了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学理性问题与操作性问题,同时为本研究避免一些重复内容;其次笔者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选取西南地区某国家级贫困县3个乡村的500位村民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主要形式从其教育背景、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期望等维度进行了共计18个问题的书面了解,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关于乡村精神文化教育的一般情况;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对5位基层文化教育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关于制度政策、常规活动、组织规则、资源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深入了解。研究发现目前乡村精神文化教育活动始终处于附属地位与边缘性角色,文化教育自身并未为乡村产业转型与改革带来应有的效益,乡村社区文化教育名存实亡,具体来看主要是面临四大困境:一是思想困境,乡村文化要素内部实际已在分散和重组,但传统意识形态仍旧趋于保守,较难激发群体精神动力,文化主体的支撑力量薄弱,发展动力缺失;二是管理困境,乡村精神文化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分散、责任不明、互相掣肘,管理内容单一,缺乏评价监督机制,易导致在项目申请、资源分配、活动组织等方面出现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困境,城市化可以说直接促进了乡村现代化的进程,是乡村文化与教育所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而城乡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斥性,也为城乡文化交融机制建立带来了困难;四是人力困境,主要表现在师资严重缺乏,专业指导意见缺失,乡村精神文化教育工作易片面、激进和反常规。本研究基于乡村留守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教育发展领域,着眼于目前乡村精神文化教育建设与留守农民自身发展的关系,从现状调查出发来对乡村留守农民精神文化教育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对研究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过程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于留守农民精神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第三部分即是由以上进行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内容涉及到精神文化教育主体、组织、课程、监测等主要部分;第四部分即是根据已有的调查数据及结果进行的学理分析,结合社会融合与共生理论分析城乡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五部分即是依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探究较为切合的乡村精神文化教育发展路径,并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出发构建内容、组织、资源供给、效果测评等全面的融合性操作措施;第六部分即是为以上发展路径提供应有的条件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