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粉菌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类重要的植物专性寄生性真菌,可侵染多种被子植物对农作物、各种蔬菜、果树、花卉和牧草危害较大。白粉病主要危害植物叶片、茎、叶柄、芽及花瓣,受害植物出现褪绿、枯黄、皱缩,幼叶常扭曲,植株生长不良发育畸形,导致不能开花结果。白粉病流行往往造成栽培植物的生物学产量及质量的重大损失。秦岭地处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划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同时还是我国华北华中和青藏高原三个植物地区的交汇处。秦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植被类型决定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独特性,对秦岭地区白粉菌进行研究不仅为秦岭菌物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最基础的依据和资料,也为将来白粉菌生物学研究及白粉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依据国际新的白粉菌分类系统,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与无性型个体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秦岭林区的360份白粉菌标本进行了分类研究。共鉴定出有性型白粉菌5族、8属、53种,其中新种1个,无性型白粉菌1属、3亚属、11种,共涉及森林植物32科、74属、116种,其中有白粉菌寄主新记录种植物12种。对每种白粉菌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鉴定和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全新评估和引证。初步区系分析表明,秦岭森林植物白粉菌以白粉菌属Erysiphe emend.占总数的70%,为优势种,其次为高氏白粉菌属Golovinomyces,占11.7%,单囊白粉菌属Podosphaera占6.7%,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5.0%,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叉钩丝壳属Samadaea及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各占1.7%。从寄主植物分析来看菊科植物Asteraceae占到12%,为秦岭白粉菌的主要寄主类群,其次是豆科Leguminosae占9%,毛茛科Ranunculaceae、杨柳科Salicaceae占和唇形科植物Lamiaceae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