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儿童期虐待与自尊、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6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调查当前在校大学生儿童期的虐待状况,包括躯体的虐待、情感的虐待、性虐待、以及躯体的忽视和情感的忽视等,了解大学生儿童期的虐待经历与日后自尊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体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儿童虐待和心理健康间的作用。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医科大学全部2013级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及一般信息的调查,探索儿童虐待的影响因素,并以儿童期虐待经历为自变量、心理健康水平为因变量、自尊水平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结果:  (1)在此大学生样本中,儿童虐待的发生率如下:情感忽视为80.44%,躯体忽视为70.00%,情感虐待为64.80%,性虐待为22.58%,以及躯体虐待是17.38%。  (2)大学生儿童虐待经历量表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得分除情感虐待分量表略低于女生外,其他分量表均略高于女生,且达到了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儿童虐待经历量表得分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城乡镇及城市学生的躯体忽视得分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躯体忽视得分上显著高于城乡镇学生和城市学生。  (3)父亲文化程度高(OR<1)、母亲文化程度高(OR<1)、母亲职业稳定(OR<1)、以及父母不饮酒(OR<1)、父母不赌博(OR<1)是预防儿童期虐待的保护因素;非独生子女(OR>1)、父母婚姻状况非原配(OR>1)、父亲职业不固定(OR>1)、父母吸烟(OR>1)是儿童期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  (4)在以自尊为中介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儿童虐待对心理健康产生的直接效应为0.13,而通过自尊对心理健康产生的间接效应为0.13,自尊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  结论:  1.在此大学生样本中,儿童虐待的发生率是很高的,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2.大学生儿童虐待状况存在个体差异,并且家庭因素对儿童虐待的发生有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作用。  3.自尊在大学生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0%。
其他文献
目的:1.了解我省贫困地区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现状,分析影响职业倦怠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2.探索职业倦怠问题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特征的几个阶段,描述每个阶段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西藏自治区英语教学的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发现涉及高中英语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少,而从认知风格角度来进行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的文献几乎没有。所以,本研究选择以个人差异—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但是没有词汇,人们就无法表达任何东西”。20世纪70年代,词汇学习
随着计算技术及3G或WIFI网络的发展,基于3G或WIFI网络的移动终端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天,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决定了目前条件下的学习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课堂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正确对待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