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偏差这一概念最初由Kydland and Prescott(1977)引入,它是由于名义刚性等原因导致中央货币政策制定者在短期通货膨胀及失业率之间的最优均衡决策行为中更有动机减少失业率,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进而产生通货膨胀偏差。一种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偏差这种糟糕结果的方法是中央货币政策制定者做出前期保证(Barro and Gordon,1983),另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增加指数工资来减少名义刚性。虽然这两种方法所能带来的效应在近几年己被广泛地研究,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尚还不够清楚地为人所知。 指数工资的宏观效应从七十年代初已经开始被研究,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工资会带来两种完全相反的通货膨胀效应:一方面由于指数工资越高,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水平的成本也就越低,因而中央货币政策制定者减少通货膨胀水平的激励将会较低,导致指数工资与通货膨胀水平将是正相关,这已由Fischer and Summers在其1989年的研究模型中所证明;另一方面,指数工资减少了经济中的名义刚性,导致它也将减少中央货币政策制定者引发高通货膨胀水平的动机,因此指数工资也可以看作是与通货膨胀水平负相关。若中央货币政策制定者不必对其目标政策的可靠性及所带来的声誉负责,进而采取一种不可信的货币政策目标,在此情形下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