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在我国的地位堪比水稻、小麦和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油料作物,既是生态作物,又是战略作物,对国民经济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农业部从2002年开始实施全国范围内的“大豆振兴计划”,还先后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等规范性文件,我国的大豆生产通过这些文件的规划和指导,布局得到了合理的优化,生产规模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大豆产量从1949年的509万吨发展到2015年的1460万吨。然而,我国大豆的单位产出效益远低于美国等其他国家,而且从近年来的情形来看,大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也有逐渐下滑的趋势,2015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大豆产量的5.56倍。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主产区之一,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大豆商品粮基地,大豆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四。由于安徽地跨南北,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按照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皖北、皖中和皖南3个不同的大豆生产区,但由于目前安徽省内的大豆生产方式仍是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种植分散,机械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生产布局存在的不合理处还需改进与优化。本研究主要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理论和农户生产决策理论,首先通过研究安徽省及各市2000—2014年大豆生产的单产、总产量、种植面积的变化分析安徽省大豆生产布局的现状、再通过分析各个生产区域的变化、地理位置重心的变化,接着,分析安徽省各地市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再次,从自然条件、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来探究安徽省大豆生产布局产生的影响因素,并对2000-2014各市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所构成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对安徽省大豆生产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为安徽省大豆生产布局优化提供指导方向和理论支持。研究发现,亳州市是安徽省大豆生产规模最大的城市,皖北区域不仅仅是安徽省大豆产业的地理重心,同时也是安徽省大豆生产的综合优势区域,而皖南区域则是大豆生产的新兴区域。在大豆生产布局的影响因素方面,可以得出,科技水平与自然条件是影响大豆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而进口大豆的冲击与政策环境不是安徽省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因此,应发挥皖北大豆生产区域的优势,将皖北地区作为大豆生产的主产区,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在大豆生产中的应用,优化大豆品种,选用高产优产的大豆基因品种,促进大豆生产过程中化肥施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将皖南地区作为大豆生产的新兴优势区,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