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脓毒症的认识;分析脓毒症患儿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有利于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探讨导致脓毒症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从2017年1月份至2019年09月份,在天津市儿童医院PICU病区就治的28例脓毒症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本组28例脓毒症患者中婴幼儿多见,约占总数的60.71%(17/28)。<1岁患儿11例;1-3岁患儿6例;学龄前期儿童4例;学龄期儿童7例。2.临床资料:本组研究中社区获得性感染占85.71%,医院获得性感染占14.29%,以社区获得性感染为主。脓毒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热为最常见的症状。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3.病原学种类及药敏:革兰阳性(G~+)菌感染占60.71%,革兰阴性(G~-)菌感染占35.71%,真菌占3.57%。G~+组中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共5株,其中检出3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均耐药,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均敏感。G~-组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组多重耐药菌(MDR)检出率高,检出1株肺炎克雷伯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耐碳青霉烯的菌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真菌1株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均耐药,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4.辅助检查:G~+组及G~-组住院当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蛋白、乳酸显示无统计学差异,仅血小板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与存活组间住院当天以上检测指标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5.抗生素应用:本组研究中患儿初始抗感染治疗应依据其流行病学特点、感染部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免疫状况、既往抗菌药物使用等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当初始抗感染失败时抗生素的选择仍依赖于血培养的结果。6.预后:本组研究中死亡组6例(21.43%,6/28);存活组22例(78.57%,22/28)。随访存活组3个月,其中2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再次合并脓毒症而死亡(未获得病原菌结果),4例存在后遗症,余16例随访至今无异常。7.死亡危险因素:分别从年龄、白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感染部位、SOFA评分、基础疾病7个方面通过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脓毒症导致死亡的单因素分析中仅基础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病、重度营养不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脓毒症患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见的感染部位系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2.目前临床常用的炎性指标及生化指标在区分病原菌及判断预后方面作用不大。3.本组病例以G~+菌感染占主导,以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G~-菌多重耐药率高,甚至出现耐碳青霉烯的菌株。在初始选择抗生素治疗时,应充分评估流行病学特点、感染部位、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免疫状况、既往抗菌药物使用等情况,合理选择用药。4.患有基础疾病的脓毒症患儿死亡风险更高,而SOFA评分与预后无相关性,可能与本研究例数较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