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基础体温的类型进行分析,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基础体温类型与其辨证分型的相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盆腔炎患者基础体温的差异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同证型的基础体温曲线类型与相关指标(CA125、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根据中医从整体调控出发,通过辨证论治,以指导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受孕率提供诊疗依据。研究方法:1、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肾虚血瘀、气滞血瘀、热郁血瘀及寒凝血瘀四个证型,每一证型选取15例患者,共60例EM组患者,同期选取盆腔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对入选者分别进行2个月经周期的基础体温测定,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组的BBT周期(n=120),分为肾虚血瘀证(n=30)、气滞血瘀证(n=30)、热郁血瘀证(n=30)及寒凝血瘀证(n=30),盆腔炎患者(对照组)的BBT周期(n=60)。并行改良BBT的三项标准评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中的移动平均法及多元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处理,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基础体温的特殊性,与盆腔炎患者的基础体温类型及其不同证型患者之间基础体温类型的差异性。研究结果:1、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炎患者,EM组平均年龄29.43±2.181岁,盆腔炎患者(对照组)平均年龄28.37±5.216岁,根据频数分布,年龄均集中在27-32岁,这与此年龄段女性为育龄期女性,有较高生育要求有关。2、EM组的BBT与盆腔炎患者(对照组)的比较:(1)收集EM组的BBT周期共120组,对照组的BBT周期共60组。根据频数分布,EM组的卵泡期为17天占25.8%,黄体期为12天占27.5%,可见EM组患者的卵泡期偏长,而黄体期(12.04±1.55天)较正常水平(14±2天)要短,两者无差异(P>0.05);对照组的卵泡期为15-16天占33.4%,黄体期为13天占33.3%,可见盆腔炎患者的黄体期(13.03±1.22天)与正常水平(14±2天)要短,两者无差异(P>0.05)。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可见EM组与对照组BBT的卵泡期天数比较无差别(P>0.05);而EM组与对照组BBT的黄体期天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2)根据x±s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中的移动平均法形成的预测模型,可见EM组BBT的低温相较对照组高温,EM组低温相均>36.5℃,而对照组低温相<36.4℃,EM组的高温相明显比对照组的天数要短。(3)在月经周期前5天内BBT明显延迟下降者EM组占45%(54/120)个周期,其中最低温度为36.1℃,最高温度为36.8-37℃,中位数为36.5℃;而盆腔炎患者(对照组)无周期前5天BBT延迟下降现象,其中最低温度为36℃,最高温度为36.7-36.9℃,中位数为36.3-36.4℃。EM组与对照组的D1-D5之间,经多元方差分析,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黄体期前5天基础体温平均上升<0.3℃,EM组为65%(78/120)个周期,对照组为30%(18/60)个周期,两组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4)EM组与对照组间行改良BBT评分,两者均属于黄体功能差或卵泡质量差。其中EM组的黄体功能水平最差,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推论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基础体温类型存在特异性,具体可总结为BBT低温相失常(经期体温偏高,低温相偏高,卵泡期偏长)、黄体功能不健(黄体期短、高温相延迟上升)。3、EM组的四个不同证型间的比较:(1)EM组的四个不同证型,每一证型取30组BBT,进行方差分析,不同证型间BBT的卵泡期及黄体期天数均有差异(*P<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的方差分析,寒凝血瘀证与其余三个证型的BBT卵泡期及黄体期天数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各证型间比较均无差异。(2)根据x±s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法中的移动平均法形成的预测模型,可见四个证型的低温相均>36.5℃,最高温度达36.8℃-36.9℃,特别是气滞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表现明显。高温相均表现为黄体功能不健,其中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热郁血瘀证的移行期(由低温期到高温期)均>3d,高温末期基础体温缓慢下降,寒凝血瘀证的高温相波动大,超过0.2℃-0.3℃,且高温相天数较短≤11天。(3)对月经周期前5天的BBT进行方差分析,气滞血瘀证与热郁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存在差异(**P<0.05),其中月经周期的D1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余进行两两比较的方差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EM患者在黄体期前5天BBT平均上升均<0.3℃,行多元方差分析,不同证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寒凝血瘀证与热郁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及气滞血瘀证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4)四个证型EM患者在FSH、LH、E2水平及CA125方面比较均无差别,EM患者在P水平均偏低,四个证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四个证型的FSH偏高,LH偏低,占55%。从特异性程度看,气滞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患者比其他证型的BBT更倾向于出现低温相偏高,而寒凝血瘀证则倾向于出现高温相失常情况。从改良BBT的三项标准评分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黄体功能不健,而寒凝血瘀证较其他证型的黄体功能水平差。在CA125及性激素水平方面上比较,四个证型间无显著的差异性。结论:BBT的曲线反映了卵巢激素的变化,与中医辨证有吻合之处。根据BBT的变化可以作为中医征候分类的依据之一,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的依据,并且丰富了中医辨证的内容。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基础体温类型,结合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对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的帮助。在诊治上,针对气滞血瘀证及肾虚血瘀证,采取调补肝肾中药,能影响基础体温,更有助于调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排卵功能。我们把BBT运用于诊治中,亦可作为诊断、治疗和判定疗效的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