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会促使人们的日常行为和价值观念发生变迁,进而引起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人与农村社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动。这些变动使农村老年人在当今社会中处于一种极其不利的地位。而且农村老年人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加深了这种不利地位,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面临着诸多困境,最终沦落为急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笔者通过调研以及资料收集耳闻目睹了农村老年人生活的艰辛之后,试图寻求促使农村老年人生活发生变革主要是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农村社会近四十年来发生的种种变化。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可能穷尽农村老年人生活中的所有变革、做到面面俱到,因而根据获得的调研材料以及文献资料整理,笔者只选取了变化最为明显且剧烈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农村老年人的权威衰落、家庭养老弱化、宗教信仰热潮以及自杀现象频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农村老年人都存在这些问题,不同年龄阶段、有无女儿、与子代生活观念冲突大小等将农村老年人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本文着重关注的是那些生活面临困境的农村老年人,对其他老年人略有涉及但不作深入讨论。在论述方面,本文首先对以上四种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个体化理论作为解释维度。然后将个体化理论分别与农村老年人权威衰落、家庭养老弱化、“宗教热”、自杀这四种现象进行结合分析。最后对个体化与农村老年人生活变革的关联性进行了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启的一系列改革加剧了个体化进程,从而瓦解了家庭、集体等传统“安全网”对农村老年人的庇护。与此同时,国家提供的保障性公共服务不足、乡村社会组织发育滞后,使得农村老年人既缺乏来自国家的制度、资源保障,又缺乏社会组织的有效供给,他们的生活变得困难重重,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