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路基-压路机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与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铁路基修筑是高铁修建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其长期服役寿命。传统的路基测试方法多是对点的检测,且测量多个指标费时费力。连续压实系统作为一种正在发展的技术,能够根据振动压实过程中振动轮响应评价压实质量,并根据压实质量反馈调节压路机工作参数。本文基于高铁路基修筑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振动压实中振动轮加速度时域与频域特征及传统压实指标在每遍压实后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压路机-土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激振力幅值、激振频率和土体强度对振动轮振幅、轮-土作用力等振动轮响应的影响。(1)基于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每遍压实后动态变形模量Evd、地基系数K30和剪切波速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振动轮加速度时域与频域特征,对比分析了压实计值CMV与动态变形模量Evd的相关性与差异性,验证了连续压实指标的可行性。(2)建立了压路机-土体耦合系统的集中参数模型。根据土体变形和轮-土相互作用关系,模型分弹塑性阶段、弹性阶段和分离阶段三个阶段建立动力学方程。模型动力学方程采用Runge-Kutta法迭代求解。通过对比模型计算所得振动轮加速度和实测振动加速度的时域与频域特征,验证了集中参数模型的有效性。(3)根据振动轮加速度频域特征,将振动轮振动状态区分为线性振动、周期性分离和双周期振动(跳振)三种形式。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研究了不同激振力幅值和激振力频率组合下振动轮振动状态,提出了振动轮不同振动状态的线性边界,并研究了不同土体强度下该边界的变化规律。(4)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研究了不同激振力幅值、激振频率和土体强度对CMV和OMEGA等连续压实指标的影响,从理论角度研究了常见连续压实指标的独立性、适用条件,对比分析了常见连续压实指标的优缺点,并对后续连续压实指标的研究与甄选提供参考意见。本文研究结论可加深对振动压实中振动轮动力响应的认识。振动轮三种振动状态的划分可为振动压实过程的反馈控制提供依据。基于集中参数模型的分析结果为CMV和OMEGA等连续压实指标的适用条件及其优缺点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交通小区划分一般被认为是建立交通规划、管理与控制模型的基础步骤之一,能够解决城市系统的非线性、复杂性、高度关联性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交通小区划分技术、算法与目标的基础上,以最大程度考虑出行特征一致性为目的,通过理论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仿真计算对基于热点探测的交通小区划分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区域分割过程中尺度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建立更加稳定有效的区域分割模型,提升工程应用价值提供了基
高速铁路路基是轨道结构的基础,为了给高速行驶的列车提供安全平稳的运行环境,路基须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要求。然而,传统的研究对振动压实过程中路基填料的动力响应目前缺乏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法,通过建立振动压实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实际工程作业,一定程度直观反映振动压路机实际压实过程中振动轮压实土体时土体内部动力响应变化过程,能够动态反映压实过程中振动轮对土体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以压路机振动压实过程
随着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有人驾驶车辆和无人驾驶车辆混行的场景渐渐成为常态,研究混行环境下尤其在无信号灯管控的交叉口如何控制无人驾驶车辆以尽量避免碰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车辆纵向辅助系统在这样的情景中存在车辆通行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一痛点,本文以无人驾驶车辆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车辆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城市道路环境下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车辆发生碰撞,以保证乘员的安全,同时相较于传统
目前关于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计算已形成相对标准的体系并在规范中有所体现,但现有理论体系仍有待深入研究。首先现有沥青路面力学分析通常为对根据经验选取的固定点位进行计算,对于路面结构空间体的整体力学响应和应力状态仍处于模糊阶段,此外对于沥青路面力学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的研究,最后现有力学分析通常为对力学参数大小的定性研究,对结构是否损坏以及损坏的位置仍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编写了三维空间全体积计算程序、三维应
地铁的发展不仅仅解决了现代城市基础交通问题,更逐步成为未来地下都市生活场景的构成场所。地铁站空间作为乘客进入地下空间主体后进行交通集散的“前厅”,现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商业、文化、娱乐等衍生活动行为成为城市生活的“客厅”,其环境品质的提升已经成为未来地铁建筑空间设计的研究中重点。本文意在回应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潮回归,一方面反思我国交通建筑愈演愈烈的模式化、趋同性建设现象,另一方面在2020年新冠疫情突
近些年来,为了减小存储空间、提高运输效率,很多导弹、舰载飞机都会采用折叠舵面的设计。这些采用折叠舵面的飞行器在飞行的过程中,会发生颤振行为,长期的颤振会使折叠舵面的连接处出现间隙。目前,关于线性结构的动力学行为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是当我们所研究的折叠舵面出现间隙时,就变成一个非线性的结构,某些动力学行为会与线性结构大为不同。本文的研究对象即带有间隙的折叠舵面,首先对折叠舵面进行振动实验,分别折叠舵面
本文将翼身组合体形式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作为具体对象,对其再入过程中的轨迹优化和攻防对抗等内容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大气时的动力学模型和流体运动模型。将其视为质点,在地心赤道旋转坐标系中确定飞行器位置,利用牛顿运动学定律建立力与速度的矢量方程,之后在不同坐标系中分解得到标量方程;忽略地球自转和科里奥利力的影响,推导出苏式坐标系中质心动力学模型。介绍了飞行器最重要
注浆作为高效快捷的加固技术,形式多样、安全可控、可天窗点作业,在高铁路基运营维护修复过程中经常被采用。其中,对于有砟轨道高铁路基注浆而言,注浆过程中经常会引起路基表面道砟冒浆的工程问题,同时还伴随隆起现象,对线路平顺性和行车安全造成了很大影响。本研究以有砟轨道高铁路基注浆过程中造成的表面冒浆隆起的工程问题为导向,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内容:首先,建立注浆过程的流固耦合分析模型,深入分析渗流场与结构场之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跨度桥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诸如跨越琼州海峡、台湾海峡的大桥,自然对于桥梁的稳定性有了更大的要求,桥梁气动力成为了研究的重要对象,深层次研究桥梁气动力对掌握结构风振和流固耦合作用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近而规避大跨度桥梁颤振等发散性的振动。钝体结构的绕流场非常复杂,存在着诸多特征流,比如前缘分离、K-H漩涡、尾部分离脱落、尾流逆流、附着流动和尾缘漩涡脱落等。常规的气动力公式是
高速铁路路基的填筑质量直接影响高速铁路服役过程中铁路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耐久性,路基质量主要与粗粒料参数、压实工况及压实质量控制方法三方面有关。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建设的质量与效率成为工程届及学术届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量工程实践中表明,现阶段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不同工程之间施工方法存在明显差异、缺少标准参考;路基结构压实质量检测方法耗时费力,智能压实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