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变化,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在区域经济的演变和转型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重新塑造着产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如何科学分析区域时空演变规律,把握动态过程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国内生产总值(GDP)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统计区的基本经济情况,但传统的GDP来源于官方统计数据,该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细致的展现区域内部经济差异。通过在长时间序列上的GDP空间模拟结果对比与时间节点上的市域经济空间模拟,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现区域经济活动沿时间方向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本文选取甘肃省为研究对象,于NOAA官网获得原始灯光数据,借助相关工具通过相关校正方法获取了1992-2018年两阶段共27年的夜间灯光影像数据。通过对时间序列与时间节点上两维度的甘肃省经济活动空间分布模拟结果分析,得出甘肃省经济的发展脉络和甘肃省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特征,并一步探究经济空间格局分布差异成因。在以上分析探究的基础上,对甘肃省经济平衡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一、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变化看,研究期内,经济增长极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增长极的核心区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密度不断增加。初期至中期阶段,经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极对周边区域的生产要素具有极强的吸引和吸纳能力,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中心区域的经济核心区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密度不断增加,这一点在嘉峪关市的发展变动过程中最为明显。二、从中心外围关系看,核心区经济密度呈现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增量呈现出外围高于核心的特征。越靠近核心区中心,经济密度越高,越远离中心,经济密度越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的极化作用使得核心区经济密度高于外围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扩散作用日渐明显,核心区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后,部分生产要素开始向周边区域流动,极大促进周边区域的发展,特别是在较高等级的经济中心,如兰州市、嘉峪关市出现了经济增速高于中心区域的环状区域,这一空间分异特征与城市的城乡结合处的发展直接相关。三、从区域发展差异看,甘肃省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省内经济两极分化严重,东北-西南和南-北方向经济发展差异大,以临夏-天水连线为界形成明显经济断层;陇中地区为省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河西走廊地区次之,甘南州与陇南市经济最为落后;兰州、白银、嘉峪关市等经济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依然较大;城乡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市域经济大都集中在行政中心,表现为市县城区经济密度远高于其周边区域,农村地区经济密度极低,且大都为0值。四、从经济轴带变化看,河西地区形成条带状经济轴,陇中地区、陇东南地区经济网状趋势明显,且经济轴带与网状经济的分布与延伸与交通有密切的联系。经济轴线多与交通线路、河流干道空间位置相匹配,其中与路空间匹配度最高,其次是公路,河流在经济带形成中主要起辅助作用。河西走廊一线经济条带区域经济密度较高,陇中地区与陇东南地区与网状经济密度较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加大交通网络建设、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适当拓展城区范围与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资本投入等方面对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出几点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