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安徽林业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同时也是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生态屏障。林业是以培育森林和生产木材及其他林副产品为对象的生产部门,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这一生态产业至关重要。安徽省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深入研究历史上安徽的林业发展对于总结吸收林业经验,发挥安徽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安徽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安徽林业的发展是多方面合力的结果,首先得益于安徽的自然地理条件,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宜林山地荒地较多。其次在于这一时期造林护林思想的增强,民国时期面临着的诸如水旱等自然灾害方面的严峻威胁,使发展林业成为一种有效的生态手段,社会逐步形成一种重林、造林、育林、护林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一时期安徽林业的发展,再次,林业的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政府逐步重视林业的发展,设置了专门的林业组织机构,还设置一些森林警察对林场森林资源进行巡逻保护,一些乡民成立禁山会一类的组织,也成为安徽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民众护林形式。同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进造林护林工作。开展造林、苗圃育苗,林业教育、科研事业等都对这一时期安徽林业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的林业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这一时期社会背景的独特性,战争频仍,政局不稳,而且水旱灾害频发,对森林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林业机构时而停办,时而恢复,或合而复分或分而复合,名称迭改,计划频变,使得这一时期安徽林业发展惨遭破坏与厄运。  我们不能因此抹杀民国时期安徽省林业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安徽省林业建设状况的各个方面的梳理研究,首先对当时安徽林业发展背景与原因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对当时安徽林业建设法规与经营管理的进行了一些历史叙述与探讨,其次,较为系统的展现了当时安徽林业建设的各方面历史状况,包括造林育苗、林业教育科研等方面,最后分析了当时安徽林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所发挥了历史作用,并对其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一些探讨,以史为鉴,借鉴当时林业建设的经验教训,保护生态,植树造林。  现代林业是由近代林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研究民国时期安徽林业发展的历史,探讨其发展规律,以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国时期,安徽林业发展取得了某些成效。我们应从民国时期安徽林业发展的各方面史料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以促进我省林业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其他文献
纪事本末体与编年体、纪传体为我国传统史书编著的三大基本体裁。从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问世以来,后世继作踵起,自明、清两代,援用这种体裁写成的史书,不下几百种。其中,清高士奇
随着西方近代法学理论的传入,中国传统警察制度也如传统法律一样逐渐转型。清末建立的警察与警察制度,是中国近代警政发展的开端,后历经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
1872年清政府派遣首批幼童赴美留学,这是中华民族不堪落后沉沦而奋起自强的先声之一,开创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此后,负笈海外者不绝于缕,留学热潮迭起,由此崛起了一支数逾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的阴云渐渐笼罩整个欧洲。在这种情况下,经历过二战洗礼的北欧国家开始反思传统的中立政策能否保证自身的安全。由于局势不断紧张,在二战时有过惨痛历
十七世纪之于英国,可谓革命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凸现与激化。战争、危机、革命、竞争,凡此种种,英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变革。生活于这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中,法德关系是一项重要内容。1963年1月22日,对法德两国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的日子。因为标志两国走向全面和解的并在战后法德关系史上具
中越边境线(广西段)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廊一圈”构想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推动下,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对接东盟国家的前沿地带,区域交往的热点,政界、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