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农业经济进入供给侧改革的新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这个关键时期研究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效应就显得尤其重要。农村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有效的把更多农业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村居民,不仅使农业科技成果快速的应用到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而且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本文在对以往学者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深刻理解了农村信息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影响机理,提出农村信息化水平主要通过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减少信息不对称、节约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风险四种途径影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在基于我国目前的农村信息化水平状况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最终选择了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代表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12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异,之后利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全国31个省(市、区)2001-2015年农村信息化指数,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接着,在建立农业TFP的投入和产出指标的基础上,使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了全国31个省(市、区)2001-2015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分解后的指数,并对测算结果的时间趋势和区域差异状况进行了分析。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以农村信息化水平为主要解释变量,以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村自然灾害、财政支农力度和农业产值变化为四个控制变量,分别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累计指数、农业技术进步累积指数和农业技术效率累积指数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函数,分析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究竟是由农村信息化的技术进步效应还是技术效率效应,以及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TFP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情况。主要得出的结论为:第一,农村信息化作为一种促进农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动力,与农业TFP有着很大的联系,农村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农业TFP的持续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在2001-2015年有了显著提升,但各地区之间信息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第三,2001-2015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由东部、中部、西部依次减小,我国农业整体上存在技术效率损失,农业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的增长,而技术效率的下降阻碍了农业TFP的提高。第四,农村信息化水平对农业TFP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表现,东部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TFP增长主要是技术效率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TFP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