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翻译中的照应衔接——一种语言学视角的译本对比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 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以来,衔接和连贯理论就一直备受语言学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围绕着这个理论展开了多层面的研究。不少学者认为,衔接与连贯具有密切关系,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关于对比语篇衔接手段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在逐渐增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语篇对比研究大多是在广义的语篇范畴中对多种衔接手段进行分析,较少以专题形式对某类衔接手段作深入、系统的探讨。尤其是就特定的文学作品进行某一种衔接手段的定量分析则少之又少。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以《红楼梦》原文及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对英汉照应手段的三种常见类型(即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就使用频率而言,英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的。汉语偏向以名词的重复使用作为照应手段。从指示照应的使用频率看,汉语比英语更多地使用“这”、“那”及其变体。在比较照应中,英汉两种语言无明显差异。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师生问的会话性互动(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教师课堂话语的互动特征进行分析,并寻找它们与语言学习间的关系,在近二、三十年来
村上春树是当代日本最炙手可热的著名作家,近年来两次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使他在世界文坛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其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汉语德语等诸多版本,在世界范围
上个世纪80年代初,Chomsky提出了约束理论。该理论被认为是普遍语法拟构的一个模块。反身代词是生成语法约束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中英汉两种语言的反身代词成为国内外理论语言学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其一生共创作六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他的小说旨在表现英国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