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耕地保护、生态环境间矛盾加剧。在建设占用耕地、耕地遭受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下,为基本农田的保质保量带来挑战。因此在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协调下调整基本农田布局以保护耕地资源和保证粮食安全势在必行。本文以Z市为研究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红线保护区规划分析三生空间。在确定基本农田保有量一定的前提下,首先避让生活空间(城市扩展边界、有条件建设区)和独立选址的建设用地,其次调出生产空间中重金属五级重度污染的耕地,最后与生态红线协调。如果没有完成基本农田保有量目标,可与二级生态保护区内的耕地部分重叠协调补充。结果表明:(1)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生活空间,有城市、建制镇、村庄、公路用地、铁路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水工建筑用地8种地类,面积共计35953.27公顷;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和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分析生产空间现状,Z市的利用等别有五等地、六等地和七等地,其中六等地占比最高,单因子和内梅罗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主要成点源污染分布;生态红线控制区域分析生态空间现状,确定一级管控区面积27.91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面积722.53平方公里。(2)在三生空间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基本农田现状改变、重度污染、生态管控方面调出基本农田5396.50公顷。其中规划基本农田图斑现状为非耕地的图斑面积为4214.17公顷;七等地且重度污染130.14公顷;在一级管控范围区,调出基本农田1052.19公顷。构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坡度、灌溉保证率、连片性、利用等指数、重金属污染程度、耕地到城镇的距离、耕地到交通主干线的距离、耕地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8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指数加权法建立评价模型,求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质量分值,然后根据综合质量得分高低确定优先调入基本农田的潜力耕地,最终确定一级和二级耕地中挑选无污染、坡度适宜、利用等别高、区位和耕作便利条件高的潜力耕地3548.21公顷。将本次研究结果和现状基本农田进行比较分析,从数量、质量、空间分布论证调整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