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gshengs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贮量最大的碳库,在调节气候及影响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引起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化石燃料碳库的改变,由于土地利用变化而引起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影响地球环境系统主要的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地阐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规律是认识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关键。   本文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水林区设立研究样地,采用相邻样地比较的方法,即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a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几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有机碳的输入、输出、储量差异,对天然林转变成农田或草地,以及农田或草地更新造林后的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效应和机理进行综合的研究,并对不同植被类型中碳源、碳汇功能进行正确的评价,初步提出增加温带地区土壤碳汇的措施,为深入阐明我国温带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规律,及进一步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提供一定依据。   本研究在提供祁连山北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大量实测数据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动态的研究框架和基本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植被类型中,从天然林到农田和草地,植被活体碳库、残体碳库、残体碳库贮量和残体分解量减少。农田和草地造林后,在一定时间后活体碳、残体碳库及分解量增加,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增加。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具有明显昼夜与季节变化,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关系密切。野外土壤呼吸过程比较复杂,不能完全反映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释放的变化。天然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降低,遗留的残体碳减少,土壤侵蚀碳迁移增加。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可溶性有机碳增加,生物量收获与残体遗留量增加,土壤侵蚀碳迁移减少。   天然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后,土壤有机碳贮量降低;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增加。植被类型变化主要改变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同一植被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周转时间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土壤有机碳库汇、源功能体现在土壤有机碳贮量、稳定性大小及输入、输出的强度方面。天然林和人工林系统碳贮量汇较大。土壤有机碳变化过程源、汇方面,天然林表现为碳汇大于碳源,而农田和草地则表现为碳源大于碳汇,人工林也有较小的汇功能。增加土壤有机碳汇途径包括增加有机碳输入、减少输出及增加土壤有机碳稳定性。
其他文献
金属矿山由于其地质构造和采矿工艺的特点,矿区地表变形影响因素具有灰色性和复杂性,地表移动变形机理和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基于GIS的地表变形规律研究
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素养集中展现的舞台,一定少不了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因为朗读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感能力,也少不了学生对文章侃侃而谈的理解,因为理解力最能体现学生的赏析水平。于是把朗读和赏析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朗读方法,给学生搭建朗读平台,让学生通过开口朗读文章和作者对话,进行朗读者之间对话等活动,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和鉴赏理解文章的能力。老师积极组织语文学习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探索有效的语文学习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谈芳波,职业漫画家,著有《可乐宝贝》、《都市男女》系列漫画,上万幅作品在《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报》、《环球人物》等各大报刊上发表。
期刊
冻土水热耦合和传输过程是寒区水循环的核心环节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探讨寒区土壤水热传输和水热耦合机理不仅可以解决冻土水文研究理论机制缺乏的问题,从而为全球变暖背景下寒
学位
加积型红土、下蜀黄土、老红砂是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地区的三种典型的第四纪风成沉积物,这些沉积物都是可以记录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本论文主要选择了三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