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经济学理论为金融机构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进行财务报告提供了合理依据(Heaton et al.,2010)。所谓公允价值(Fair Value)指的是在资产或负债的交易过程中,熟悉市场交易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的交换或债务清算时所确定的价格。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可以向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实时、有用的信息,因而更具价值相关性(Ahmed&Takda,1995;Barth1994,1996;Eccher et al.,1996;王玉涛等,2010;刘永泽和孙鯌,2011等等)。因此,该计量属性一直受到国内外各准则制定机构的推崇,目前公允价值会计已经在各国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引爆了人们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质疑,在此次有关公允价值的讨论中,备受各方争议的问题是公允价值会计是否具有顺周期特性,其是否会放大银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已有部分学者证实了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性(Robert Boyer,2007;Plantin et a1.,2008;Allen&Carletti.,2008;Heatonet al.,2010等),但也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LauxC&Leuz C.,2009;Badertscher et al.,2010;Blankespoor et al.,2010等),由此可见,该问题到目前为止仍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此外,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特性产生的机理及作用途径也缺乏深入研究,这不仅将影响到公允价值会计相关准则未来的改革趋势,也关系到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监管原则下监管当局金融监管方向的明确,为此,本文将以我国宏观经济变动下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行为2为新的研究视角,利用我国96家商业银行20072012年度数据来探究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特性,并对该周期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及作用渠道进行深入分析,为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稳定以及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开展相关工作提供证据支持意见,以利于构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长效发展机制。本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导论。该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展开:(1)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动机;(2)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3)对本文结构进行简单概述,并构建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图;(4)归纳总结本篇文章的主要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行为、公允价值会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关系以及银行盈余和资本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在对以上内容进行综述的过程中,笔者还总结阐述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第三章:资本缓冲逆周期性问题研究。本部分内容首先分析了银行持有资本缓冲的动机;之后对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行为产生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接着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本文的假设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特征,并对该假设进行研究设计,构建了模型一。模型一的回归检验结果证明了假设一的正确性,即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资本缓冲呈现逆周期性的特征。第四章:资本缓冲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问题研究。以往的研究多将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问题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割裂开来进行研究,而本章则将两者相结合,主要在资本缓冲视角下研究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问题。本章内容首先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特性的产生机理、作用渠道及经济后果进行深入分析,然后在探讨逆周期性资本缓冲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影响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假设二:银行所持有的资本缓冲数额与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呈负向关系。随后通过模型二的构建及面板数据的回归检验,证实了假设二的观点。第五章:商业银行持有资本缓冲重要性问题进一步研究。本章主要从我国银行业资本管理相关问题出发,对商业银行持有资本缓冲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研究。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管理的动机分析;(2)概述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管理主要的途径;(3)实证检验我国商业银行是否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择机交易进行资本管理的行为。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作者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资本管理的现象,且当银行持有的缓冲资本低于某一阈值时,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进行资本管理的行为更显著。为确定银行资本管理阈值的存在,针对假设三,本文构建了(a)、(b)两个模型,模型的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三的正确性,并通过对模型三中虚拟变量的进一步赋值证明出当银行持有的缓冲资本低于Cbuf的8%分位时,银行管理层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择机交易进行资本管理的行为更加显著。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该部分内容首先总结阐述了本文取得的研究结论,具体如下:(1)我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的特征,即银行机构所持有的缓冲资本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当经济处于上行期时,我国商业银行会通过主动提升资本缓冲的方式应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2)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银行业的运用具有顺周期特征,但银行所持有的逆周期性缓冲资本对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发挥具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具体表现为资本缓冲数额与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呈现负向关系,银行资本缓冲数额越高,公允价值会计所带来的顺周期效应越小,反之则越大。(3)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利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择机交易进行资本管理的现象,且当银行持有的资本缓冲数额处于行业总体缓冲额的8%分位以下时,银行的资本管理行为更加显著。该研究结果也表明银行持有一定额度的资本缓冲对保持市场流动性、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后,笔者针对所获取的结论对金融稳定审慎监管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了相关建议,以突显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政策意义。此外,在文章的最后部分笔者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明确了资本缓冲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问题的未来研究及发展方向。目前关于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存在的周期性行为问题以及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问题的研究颇多,但将二者相结合以资本缓冲的视角探讨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特性的研究却为之甚少。事实上,现有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性问题的经验研究均未考虑到银行资本缓冲自身所存在的周期性调整行为,因而可能存在变量遗漏的问题,放大了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扩大作用。为此,本文将资本缓冲纳入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研究框架内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此外笔者认为,本篇文章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研究领域的创新。以往的研究多将公允价值会计的周期性效应与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缓冲周期性问题割裂开来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允价值会计周期性效应问题的研究深度。为此,本文将二者相结合,从资本缓冲的视角探寻我国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系统所具有的周期性效应问题,这不仅强化了我国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研究,更拓展了公允价值会计与金融稳定相关关系研究的领域。同时,本文还将银行机构的资本管理问题纳入本项研究的框架内,力图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角度进一步证明商业银行持有资本缓冲的重要性,并拓展该问题的研究角度。(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采用规范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本缓冲视角下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这不仅避免了单纯性规范研究缺乏数据检验支持的缺陷,也规避了纯实证性研究缺少理论定性分析的不足。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将有助于本文获得更加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的结论。(3)研究样本的拓展更新。现有的相关文献多将样本研究对象限定在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而针对我国数量日渐庞大的银行类金融机构3,仅对上市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缺乏准确性和说服力,为此,本文选用我国96家商业银行2007至2012年各年间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观测量充足且全面,取得的研究结论将更具代表性、可靠性和普遍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