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治对糖尿病足患者局部组织bFGF、VEGF表达的变化的影响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一种损及神经、皮肤、肌腱、血管、骨骼,以致坏死的慢性进行性病变,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其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西医以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为主,现已取得共识,但对糖尿病足患者坏疽疮面的愈合缓慢、截肢率高的问题仍是不好解决。糖尿病足局部创面的临床处理是影响糖尿病足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加速坏疽创面的愈合,显著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率,但在控制血糖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在西医控制血糖和抗感染的全身治疗同时充分发挥中医治疗疮疡的特色,这也是治疗本病的一个发展方向及研究热点。   DF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糖尿病合并大、小、微血管病变致使局部血液灌注不足,周围神经病变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全身治疗以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抗感染为主,目前已取得共识。而建立在糖尿病足部创面的临床处理是影响糖尿病足临床转归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研究地热点。近年来,中药外用治疗DF取得显著疗效。根据文献检索查到现今多数外用中药治疗糖尿病足限于临床观察,或者是动物实验的基础研究。尚未发现将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方法,证明中药外治糖尿病足的有效性,缺乏实验数据有力的证明。   本院多年来应用中药丹剂纱条及三黄纱条外治糖尿病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此项课题通过观察外用中药治疗DF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其局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旨在将临床与实验数据有效结合进一步充分证明中药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6年11月~2008年12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和中医外科确诊的符合上述标准的糖尿病足病人,共60例,采用随机分组设计方法,将合格受试病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均采用控制血糖,抗感染,扩血管,营养神经的西医综合治疗。另外治疗组采用外用中药,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换药方法,两组均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用相应的抗生素静点及外用冲洗,以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及局部创面的修复、感染情况,另外在治疗前、后取病变局部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部组织bFGF、VEGF表达。   结果:   1.治疗前后疗效对比:治疗组患者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间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溃疡的面积情况:两组间比较,疮疡面积均显著缩小(治疗组518.64±107.49,61.89±26.56;对照组523.72±97.95,346.71±60.54)(P<0.01),治疗后两组间溃疡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治疗组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3.溃疡的感染情况: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肉芽和红肿范围的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示治疗组在改善疮疡面感染方面优于对照组。   4.局部组织中bFGF的表达的变化:治疗前,两组中的bF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6.32±5.73,8.70±4.967)(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bFGF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45.0±5.416,25.0±7.38),提示治疗组局部组织中的bFG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   5.局部组织中VEGF的变化:治疗前,两组中的VE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12.91±10.43,15.95±9.50)(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VEGF的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56.60±3.17,37.4±5.54),提示治疗组局部组织中的VEGF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中药外用能够促进创面个修复;提高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上调局部组织bFGF、VEGF表达,临床治疗糖尿病足,可加速了溃疡愈合,提高了糖尿病足坏疽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取得很好的疗效。且价格低廉,使用方法简单,无明显副作用,治疗糖尿病足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肺康饮的药物血清对人肺癌细胞(NC-H446)形态学、增殖与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及其相关基因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2基因(bcl-2)和p53蛋白的影响,探讨肺康饮治疗肺癌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高脂血症(HLP)是动脉粥样硬化(AS)、心脑血管疾病和脂肪肝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正常人群HLP发病率为20%~30%,并呈逐年增高及年轻化趋势。有效控制HLP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