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杆状病毒是一类专一性感染节肢动物的双链DNA病毒。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是杆状病毒的代表种,也是目前研究的比较透彻的病毒种。其包含150个左右ORFs。Ac132是AcMNPV基因组的第132个ORF。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Ac132蛋白存在于病毒粒子中,但其功能尚未明了。本研究对AcMNPV orf132从多方面进行了实验分析,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利用原核表达技术,在小鼠中成功制备Ac132多克隆抗体。2.Ac132表达时相分析。用AcMNPV感染Sf9细胞,在感染后的0h、6h、12h、18h、24h、36h、48h、72h、96h分别收集细胞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Ac132在感染的12h开始表达,至72h达到最高表达量,表现出典型的晚期表达特征。3.Ac132定位研究。证实Ac132是BV的结构蛋白,定位在BV的核衣壳上。4.Ac132缺失和回复突变体构建。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用氯霉素转乙酰基酶基因(caD替代AcMNPV基因组中Ac132从ATG开始的390bp序列,成功构建敲除Ac132的bacmid vACac132ko。利用Bac-to-Bac系统,将p10启动子控制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和Ac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分别转座至bMONl4272和vACac132ko的polh位点,构建带有egfp和polh标记基因的野生型bacmid vAcPH-gfp1和Ac132缺失突变体vACac132ko-PH-gfp;以相同方法将Ac132连同egfp和polh基因转座至vAcac132ko polh位点构建Ac132缺失异位回复突变体vACac132ko-rep-PH-gfp。5.Ac132缺失和回复突变体对宿主细胞的转染-感染实验。用Ac132缺失、回复突变体和野生型bacmid分别转染Sf9细胞,收集转染上清液感染新鲜Sf9细胞,用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制作病毒生长曲线。实验结果显示,Ac132回复突变体和野生型bacmids在被转染的Sf9细胞中复制产生了感染性BVs;二者的生长曲线相似;而Ac132缺失突变体感染的细胞培养中没有感染性BV产生。6.Ac132缺失对病毒形态发生的影响。Ac132缺失突变体和缺失回复突变体bacmids转染Sf9细胞,细胞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vAcac132k-PH-gfp和vAcac132ko-rep-PH-gfp转染细胞都可以见到核衣壳和有包膜的病毒粒子。在vACac132ko-rep-PH-gfp转染细胞的核中可见成簇排列的核衣壳或病毒粒子,而VAcac132ko-PH-gfp转染细胞中仅见单个的病毒粒子。7.Ac132互作蛋白基因筛查。以pGBKT7-Ac132为诱饵质粒,从感染AcMNPV的Sf9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共得到了大量阳性克隆。经过分类和测序,这些克隆分别编码多种蛋白,包括40s小亚基蛋白、蛋白激酶C受体、白三烯A4水解酶、血影蛋白、假定蛋白、Ndc80复合体、EF-1等,这说明Ac132与宿主细胞Sf9内多种蛋白发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