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其从中挑选出来与《中庸》、《论语》、《孟子》一起并称为“四书”,并以“三纲领”和“八条目”概括《大学》的主要内容,对后世影响巨大。“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文将《大学》的精神归约为“修己安人”,并通过对其内在学理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在把握其学理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大学之道”的理解与把握,感通《大学》“修己安人”的精神与境界。“修己安人”是《大学》的精神,与孔子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大学》落实下来其实就是“德业”问题。从教化角度讲,《大学》就是在教人“修己安人”中以成就君子之“德业”(1)。“大学之道”也是君子成德进业之道,而实现“成德进业”的关键在于修己安人。《大学》“修己安人”的精神来源与《论语》“子路问君子”章(2)有着密切的关联,此章是孔子对君子之道的深刻阐发,而其中蕴涵的“修己安人”精神在《大学》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与发扬。“修己安人”的精神与“大学之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修己”的根本在于“明明德”,“安人”的意义在于“亲民”,“修己”与“安人”一体联动,以达于“止于至善”之境。先秦儒家以“天人一体”为人的生存论前提,同时也是《大学》“修己安人”重要的学理依据,“修己”与“安人”是在人我一体的有机互动中以达于成己成人。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大学》“修己安人”的根本是彰显人性,在人性的彰显中成己成人。《大学》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为“修身”即修己,“修己”即在“安人”之中,“安人”本身也是修己,“修己安人”体现了儒家以内在价值为本,以外在价值为末的基本思维方式。《大学》“修己安人”的基本学理不仅蕴含在“大学之道”之中,还充分体现在“八条目”的内在逻辑关系上。“八条目”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以“格物致知”为圆心,“八条目”环环相扣的同心圆,而在“八条目”之中,始终贯彻的是以“修身”为本。换言之,无论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都是修身。“八条目”既是修身之道,也是“修身”意义的彰显与体现。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意义之学,《大学》言“明明德”、“亲民”,言“八条目”最终都统一于“止于至善”。善者,生也。至善蕴含着“生生”之道,是意义的永恒,是人生意义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是对人生意义的升华,也是《大学》“修己安人”的精神追求和根本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