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慢性肾衰不同时期各证型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之间的关系。 方法:文献资料调查通过检索1999年—2009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衰”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并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文献资料,统计其证型分布,同时记录每种证型与Scr、BUN含量的变化,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运用频率、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变量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以探索CRF不同时期各证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现代医学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 结果:⑴CRF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最多见,从代偿期到尿毒症期逐渐减少,按照该证型在肾功能损害不同时期出现的频数可见,代偿期87.5%,失代偿期64.5%,肾衰竭期17.3%,尿毒症期3.1%。从87.5%到3.1%,经χ2检验,其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415,P<0.05);气阴两虚型主要分布在衰竭期,其它三期分布较均匀,按其出现频数排序为:衰竭期(37.9%),失代偿期(16.1%),尿毒症期(12.5%),代偿期(12.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304,P<0.05);脾肾阳虚从代偿期到衰竭期逐渐增加,尿毒症期显著增多,按其出现频数排序为:尿毒症期(46.9%),衰竭期(37.9%),失代偿期(6.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291,P<0.05);阴阳两虚在前三期少见,而在终末期尤其是在尿毒症期明显增多,按其出现频数排序为:尿毒症期(37.5%),失代偿期(12.9%),衰竭期(6.9%),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45,P<0.05)。 ⑵CRF实证中,以血瘀证出现频率最多,血瘀证从代偿期到尿毒症期有显著的增长趋势,按照其出现的频数排序为:代偿期0%,失代偿期3.2%,衰竭期17.2%,尿毒症期62.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98,P<0.05);水气在CRF四期中分布情况分:衰竭期6.9%、失代偿期50%、代偿期61.3%,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308,P<0.05);湿浊证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上升,在不同时期中分布情况按出现的频数排序为:代偿期12.5%,失代偿期12.9%,衰竭期27.6%,尿毒症期34.4%,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955,P<0.05);温热证在CRF各期中分布均匀,按照出现频数排序为:衰竭期48.3%,代偿期37.5%,失代偿期22.6%,尿毒症期3.1%,无统计学意义(χ2=5.718,P>0.05)。 ⑶虚实兼夹时,血瘀证在CRF虚实兼夹时表现最突出,贯穿全病程。水气证在脾肾气虚证中分布最多,按其出现频次为:脾肾气虚型(54.5%)、气阴两虚型(19.1%)、脾肾阳虚型(7.1%)、阴阳两虚型(5.6%),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75,P<0.05);湿浊在脾肾阳虚型中分布最多见,在脾肾气虚型中最少,按其出现频次排序为:脾肾阳虚型(39.3%)、气阴两虚型(28.6%)、阴阳两虚型(22.2%)、脾肾气虚型(9.1%),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3,P<0.05);湿热在各证型中均有分布,按其出现频次排序为:气阴两虚型(33.3%)、阴阳两虚型(33.3%)、脾肾气虚型(21.2%)、脾肾阳虚型(17.9%),无统计学意义(χ2=6.932,P<0.05)。⑷CRF中医虚证各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BUN含量在脾肾阳虚型与阴阳两虚型(r=0.2811,P>0.05)、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r=0.4972,P>0.05)、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r=0.5214,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r=0.3271,P<0.05)。按BUN含量从低到高排序为: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脾肾阳虚型;Scr含量在正虚四证中虽有不同,但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r=0.3672,P>0.05),剩余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r=0.3610,P<0.05)。按Scr含量从低到高排列为: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脾肾阳虚型; ⑸CRF中医实证各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BUN含量在湿浊与湿热证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0.2746,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r=0.1031,P<0.05)。按其含量从低到高排列为:湿浊、水气、湿热、血瘀;Scr含量在湿浊和水气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0.1830,P>0.05),其余各标实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r=0.3521,P<0.05)。按照其含量从低到高排序为:湿浊、水气、湿热、血瘀。 结论:①慢性肾衰中医虚证中脾肾气虚证最多见;其次是脾肾阳虚证,从代偿期到衰竭期逐渐增加,尿毒症期显著增多;气阴两虚证主要分布在衰竭期;阴阳两虚证在终末期尤其是在尿毒症期明显增多。 ②慢性肾衰中医实证中血瘀证出现频率最多,从代偿期到尿毒症期有显著的增长趋势,水气证中失代偿期最多;湿浊证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上升;湿热证中衰竭期最多。 ③虚实兼夹时,水气证兼脾肾气虚证比例较高;湿浊证兼脾肾阳虚证比例较高,湿浊证兼脾肾气虚证略少;湿热证在各证型中分布均匀。血瘀证在CRF虚实兼夹时表现最突出,贯穿全病程。 ④CRF中医虚证各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BUN含量在脾肾阳虚型与阴阳两虚型、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阴阳两虚型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Scr含量在正虚四证中虽有不同,但脾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脾肾阳虚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剩余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⑤CRF中医实证各证型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BUN含量在湿浊证与湿热证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Scr含量在湿浊证和水气证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标实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